以前,北宋的會試必考四個科目:詩賦,經義,論,策。
目的是“國家以科目網羅天下之英雋,義以觀其通經,賦以觀其博古,論以觀其識,策以觀其才。”
考試內容的改革是從王安石開始的。
王安石曾跟宋神宗說:“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才,致不如古。”
比此以後,會試的內容不再考詩賦,專門考經義和策論。
之所以對考試進行改革,主要是王安石比較強硬。
而現在考試製度又要變化了,會試只考一門:經義。
策論,不考了!
不考策論,對於蔡修來講,實在是一大損失。
策論就是要針對當前朝廷在內政、軍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研究之後提出解決的辦法。
對於平常的學子來講,蔡修這樣的***最具優勢,畢竟家人都是做官的,平時家人所談論的東西,都與朝廷的大政方針有關係。
不考策論,蔡修就只能和大家拼經義。
蔡京告訴蔡修,之所以不考策論,他分析,主要還是因為宗舒。
宗舒曾經判斷過遼國的中京、西京要兩個月之內被金人攻陷,大宋北伐遼國必然大敗而回,這些都被一一應驗。
策論所考的,並不是文辭的優美,而是看能否準確把握局勢,能否提出對策。
從這兩個事情看,宗舒在策論方面應該超出平常人很多。
有了宗舒在大形勢、大方向上的判斷,蘇易作出的策論能差到哪裡去?
策論,是宗舒讓蘇易考上狀元的最大依仗。
陛下不考策論了,這是把宗舒最後一點希望也給掐滅了。
為了一個人,把考試內容都給改了。
蔡修嘆了口氣,陛下這麼一改,固然是打擊了宗舒的囂張氣焰,但他卻成了受害者和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