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223 (1 / 2)

他著實沒有想到,在羽人部落的背後,竟然還有這麼多的牽扯,不過他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劉三毅對於擊敗羽人部落那麼的執著了,因為黑鐵城雖然有危機,但這個危機起碼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才會爆發,到那個時候,畸形兒數量擴張到一個極限,而黑鐵城的天行者將不再誕生,那個時候,黑鐵城才有可能完蛋,而不是現在。

當時舒翰是想或許劉三毅想要活著的時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讓黑鐵城在自己的手中重新恢復到正軌,除此之外,就是劉三毅過於自信,認為除了他之外,後來人是不可能解決羽人問題的,當時的舒翰是這麼解釋的,但舒翰的心裡卻始終想不明白。

因為根據圖書館的資料來看,羽人在這將近六十年的時間裡,因為氣候變遷的因素,不斷在往內陸地區遷移,相比起三十年前的羽人部落,如今的羽人數量大致相當於當時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已,那麼再過十年呢羽人的數量應該會繼續下降,直到全部離開,離開這片不適應生存的土地,到新世界去重新建設自己的家園。

這個時間是很科學的,畢竟一個種群的發展與繁榮,離不開大量的人口,隨著一部分人的離開,這種離開的速度也是加劇的,就跟現代的城市化一樣,一些農村裡的年輕人離開自己的家鄉,前往城市謀求新的生活,最開始的時候或許只有一兩個人,他們比較有冒險精神,對於外界的事物有好奇心。

而其他人對於外部世界有著深深的恐懼感,就像航海一樣,最開始的時候,沒有幾個人敢於出海冒險,因為海洋意味著危險,意味著隔絕陸地,只有那些冒險者們,才膽敢在海洋之中馳騁,鄉村中的年輕人也是如此。

慢慢的,等到第一代出去打工的人在外面賺了錢回到自己的家鄉,建造起一棟棟漂亮的洋房時,其他的年輕人也會紛紛跟隨,最終離開的人越來越多,而一個個原本人口繁盛的鄉村就變成了老人與小孩的村莊,年輕人們則都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前往城市裡面獲取新的生活。

這種人口的改變是從低到高的,而且速度越來越快,羽人的搬遷也是如此,最開始離開的羽人或許只有一百多人,但慢慢的,隨著離開的人越多,留下來的羽人已經無法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社群生活環境時,那麼大量的離開是遲早的事情,根據舒翰的推斷,這個時間不會超過十年,因為羽人終究是由人變化而來的。

既然如此,為什麼劉三毅這麼急著要打羽人部落呢之前對於劉三毅的猜測無疑在這個事實面前被擊垮,後來舒翰想到,難不成是劉三毅想要接著進攻羽人部落從而將整個黑鐵城掌握在手中,歷史上不是沒有這樣的事情,接著攻擊一個敵人的時候,在內部開始不斷的攬權,最終將全部的權利握在自己的手中,比如凱撒大帝就是如此。

透過征服卡斯蒂利亞和高盧,也就是現在的法國和西班牙地區,漸漸將國內的大權逐漸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透過殖民地上大量的財富又回頭籠絡住羅馬的元老們,最終將所有的權利集中在自己的身上,透過戰爭而不斷的獲取權利,這是一種常見的做法,舒翰最開始便也懷疑劉三毅正是想透過這種方式,將黑鐵城收納於自己的手中。

但這種情況其實是說不通的,首先便是黑鐵城獨特的社會制度導致獨裁者幾乎不會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因為獨裁者的後代其實並不是他的後代,而是其他人的孩子,在這個沒有血緣作為親情紐帶的社會之中,即便劉三毅將劉家變成了黑鐵城第一的家族又如何,他的兒子不是他的兒子,他的孫子也不是他的孫子,他們只是共享一個姓氏而已,何必去為了名義上的子孫拼搏呢

黑鐵城的人,各個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極端的利己,就很難產生獨裁者,因為每一個人都只想到自己,想要做到獨裁,就必須要讓這些權貴們願意放棄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這樣才能夠形成一個強大的公權力,但在黑鐵城,這是不存在的,因為人人都極端利己,因此獨裁不存在,民主也不存在,自由,更是沒有,這是一個十分古怪的社會結構,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

撫養制度的誕生最終創造出了世家制度,這一個聽上去十分古老封建的制度,但卻是最適合黑鐵城的制度,每一個世家代代相傳,共同掌握黑鐵城的至高力量,家主為天行者,擁有最強悍的武力,同時掌握政治權利,彼此之間相互制衡,一群極端的利己主義者之間,相互制衡,最終的結果當然是什麼事情都辦不成,但與此同時,社會極度的穩定,以至於三百多年的時間,黑鐵城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貴族暴亂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很不可思議。

撫養制度下誕生的世家共識制度,可以說是一種極端腐朽的制度,沒有任何先進性可言,但對於黑鐵城來說,卻是最好的制度,他非常的穩定,要知道在這樣一個世界裡,要想讓一個社會獲得穩定有多麼的困難x

看看隔壁的羊城就知道了,在黑鐵城的檔案記錄裡,王位更迭之頻繁簡直堪稱是一步古典大戲,在黑鐵城有記載的一百三十年間裡,羊城總共更換過十七個王朝,總計超過四十七位國王,平均每一位國王的世界不超過三年,整個城邦完全沒有任何的穩定可言,這也是為什麼羊城有大量肉類的原因。

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農業社會,耕田種地,這是隻有在一個穩定的社會才能夠開展的工作,種田可不是簡單的把糧食播種到地裡面去就行了,你還要除草,還要建立水利系統,同時還要設立農官,觀察天地的氣候,從而在適當的時候做出改變,種地,是一項需要多人參與的活動。

而一個王位頻繁更迭的社會,根本沒有功夫來修建水利設施,因此種地是不可能的,大部分老百姓便發展遊牧行業,相比起農業來說,遊牧行業無疑要比種地更加依賴與個人而非集體,最終羊城原本的名字不見了,人們開始稱呼這裡為羊城,甚至連羊城人自己都這麼稱呼,其背後,政治的動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理由。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