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寧居的實驗室中,一場實驗正在緊張地進行著。
酒精燈前,李慶與宋秋,一老一少,各自戴著一個造型誇張的護面罩,兩雙眼睛,眨也不眨的盯著面前蒸餾燒瓶。
在發現李慶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速度超乎尋常之後,宋秋當機立斷,放下書本,把李慶帶到了無寧居,開始上手實操。
這是李慶做的第二次實驗,和前一次一樣,實驗的內容則是用蒸餾法從兩種源質的混合稀釋液中分離出兩種源質,其原理是兩種源質沸點的不同,在加熱時,沸點最低的黑白源質會先變成蒸汽揮發出來,以此來實現兩種源質的分離。
這個實驗的本質其實是對源質進行提純,只是宋秋為了讓實驗結果更容易被觀測,也為了讓李慶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原理與操作流程,所以才選用了兩種源質,作為實驗材料,用另一種源質來充當黑白源質中的雜質。
在點燃酒精燈之前,李慶已經按照宋秋的指示往大燒瓶中依次加入了蛇蘭草液1滴、食用鹽1毫克、白銀粉末2克、楝木樹汁混合液5滴、下品玉粉1毫克,在用冶煉過的銅棒充分攪拌後,又加入了七八粒事先沖洗乾淨的碎瓷片。
前面幾樣物品,是製備蒸餾所用溶液的必需品,除了楝木樹汁混合液是不可替換的之外,其餘的幾樣都可以找到上位或是下位的替代品,充分攪拌,是為了讓溶液混合的更充分,而加入碎瓷片,則是為了安全考慮,防止暴沸。
這些東西,早早的就擺在了試驗檯上,可以看出,為了這次授課,宋秋做了充足的準備,用心不可謂不良苦。
鑑於前一次的失敗經驗,這一次李慶不僅在量上控制的更精確,對於操作步驟也做了相應改進,而且還找出了護面罩,防止燒瓶炸裂劃傷人臉的事情再次發生。
實驗所用的裝置與製取蒸餾水所用的一模一樣,只是較之於利萬物而不爭的水,源質的性質無疑是要活潑與複雜的多,上一次實驗失敗時的駭人景象還歷歷在目,李慶二人絲毫不敢大意。
咕嚕咕嚕!
燒瓶中的混合溶液被燒沸,形成一個個稜角分明的四邊形氣泡,溶液的顏色開始變淺,一縷縷黑白交纏的源質蒸氣開始出現。
李慶伸出手,將酒精燈上調節火焰大小的柵格關小了一些,又小心翼翼地將燒瓶的位置微微往下移動了一小段距離,讓被調小後的火焰能與燒瓶底部更充分的接觸。
上一次,李慶就是在這一步“調整”時,動作幅度太大導致燒瓶的晃動幅度超過了實驗標準,燒瓶內部的兩種形態不同、種類也不同的源質發生劇烈碰撞,燒瓶一下子炸裂開來,玻璃碎渣濺得滿桌都是。
隨著李慶的調整,絲絲縷縷的黑白蒸汽順著燒瓶的豎直長頸緩緩上浮,透過頸側的導流口,流入曲曲折折的冷凝管中。
成功了!李慶情不自禁地握緊了拳頭,初等教育學校的課程裡也有化學,但那時教的都是理論,根本沒有上手操作的機會,在無寧居,李慶第一次體會到了實驗成功的喜悅之感,那是一種學以致用與掌握新鮮事物的成就感,若是早些年能體會到這種滋味,說不定他就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成功考入高等學校,繼續深造。
至少有一瞬間,李慶心中是這麼想的。
宋秋抬手在李慶的後腦勺上敲了一記,教訓道:“沒到最後一刻,什麼意外都可能發生,專心看著!”
李慶悻悻地應了一聲,他發現,宋秋這個人,不僅對特調局有著極為複雜的感情,而且涉及到科研,就會變得不同尋常的認真。
充當冷凝劑的石灰水,下進上出,帶走了管道內部源質蒸汽的熱量,黑白兩色交織纏繞而成的蒸汽重新化作液體,順著管道,從牛角管滴入了早準備好的錐形瓶裡。
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且必須要用石灰水為氣體冷凝,只有這樣,才能讓氣態的源質重新液化為液體,至於其中的原理,學士序列的超凡者們還在對其做進一步的探索。
小心地將上述步驟重複了幾次,待燒瓶中再無黑白蒸汽出現時,李慶拔掉錐形瓶中的導管,迅速用棉花將裂隙塞住,隨即移開燒瓶,蓋滅酒精燈,待燒瓶徹底冷卻後,這個實驗才算是徹底完成。
真的成功了!李慶將製得的單一源質溶液舉在眼前,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心中自是欣喜,但較之於剛才,這份喜悅無疑就要含蓄了許多。
宋秋在舒了一口氣的同時,臉上,也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這個實驗並不難,只能算是入門級,看著也簡單,但其實裡面坑卻是頗多,李慶能在只踩中其中一個坑的情況下完成實驗,這件事,已經是在宋秋的意料之外了。
想當初宋秋學做這個實驗時,起碼重複了三四十次,炸了二三十個玻璃瓶,才掌握了其中要領,成功地蒸餾出了純淨的單一源質溶液。
當初寧浦小隊申報的科研經費激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宋秋身上,為此,他還在小隊裡做過專門的檢討,但檢討之後,也不見有半點改觀。
當然,宋秋那個時候是自學,而李慶現在則是由宋秋親自傳授,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