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對岸清軍的大營。按照雙方的約定,多爾袞傳令兵馬撤退20裡重新安營下寨。
不過這一帶他們的堡壘比較多,當然沒有移除,因為這本來就是他們的防守的據點,早在第一次寧錦之戰之後這些據點就有了,就像是大明在各城鎮要塞設定的衛所屯軍,並非是新屯駐的兵將。
大清朝出現軍衛所,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開天闢地的鮮血事。因為這些騎在馬背上的民族,講究的是來去如風,他們住的是帳篷,吃的是牛羊,喝的馬奶,過慣了刀頭舔血的生活,如果說他們居無定所也不太現實,但他們住的最多是土城。
對於大明那種城高池深和固若金湯的堡壘防禦工事,他們是陌生的,甚至一度嘲笑的。
不過現在大清現在已經立國這麼多年了,那些大漢奸們也不都是吃白食,也想著怎樣當好他們的奴才,效忠他們的新主子。
因此現在的清軍被漢化了很多,由於寧完我、范文程、洪承疇孔有德等等這些大漢奸為這些滿清韃子的高層出謀劃策,大明朝的那些精髓現在讓他們學去了大半,各方面都學習明制,效法漢人。
政治上採用大明的典章制度,變化最大的就是他們軍事上的變化,由於他們屢屢吃敗仗,先是大明的紅夷大炮令他們吃盡了苦頭,孔有德等山東三礦工的投降,讓他們學會了鑄炮,林毅的穿越,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懷疑滿清八旗是不可戰勝的這一神話。
現在他們也效法明軍,軍事上也開始鑄煉火器,修築城防,憑險而守。
經濟上也有很大的變化,跟漢人同居種莊稼,發展生產,改善民生,推行一些優民撫民政策,以籠絡人心,儘量調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維護他們的統治。
受漢人(漢奸)的影響,就連服裝和生活習慣上也有所改變,變化最大的就是他們的髮型,現在大清的髮型不再是金錢鼠尾辮兒了,可能他們覺得也很醜陋,是漢人那種髮型瀟灑。
但是他們也不敢一下子轉變過來,漸漸擴大頭上的面積,基本上有全禿變成了半禿,也不再是金錢鼠尾,而是辮子變長變粗,就跟中國女人的辮子差不多。
現在他們之所以熱衷於學大明學漢人,就是認識到他們以前的野蠻與落後,只靠騎馬射箭,統一不了天下,落後就要捱打,唯有學習先進才能夠讓他們變得更強大。
現在的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從先祖那裡學來了這些精髓,因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學習漢人的急先鋒和典範型人物,為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樹立了楷模。
因此這些漢奸們,像寧完我、范文程、洪承疇、祖大壽、尚可喜、耿仲明等等,不論文武在大清越來越吃香。
特別是這次多爾袞山海關兵敗,皇姑囤兵敗,寧錦之戰洪承疇又一次兵敗,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已經感到了重大的壓力,這種壓力重大到前所未有。
這種壓力是亡國滅種的壓力,是傾巢之下沒有完卵的壓力!
幸虧這一次洪承疇雖然兵敗了,丟失了寧錦防線,但是為他們製造了一次和談的機會。
孝莊皇太后和多爾袞必須得把握住這次來之不易的戰機,好好利用這次和談大做文章,成敗就在此一舉!
如果這次和談,他們再不能取得戰略性的勝利,那他們只有真正俯首向大明朝稱臣,那很可能就是遷都,甚至取消大清這一國號,那就一下子回到解放前了。
因為數十年前,本來他們就是大明的夷民,大明朝不可能允許他們來個國中之國,這一點跟朝國可不一樣,尤其是經歷了這次後金到大清的崛起,大明朝尤其是這個大明監國林毅,能對他們心慈手軟嗎?
這一點多爾袞和孝莊皇太后心知肚明,因此才有了這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按照他和大明事先雙方的約定,派出洪承疇這100多人的談判組走了以後,多爾袞開始調兵遣將了。
現在多少滾又是名副其實的攝政王了,而孝莊皇太后讓權退居幕後,成了二線人物,回到京師以養病為名坐鎮大清的盛上京。
多爾袞現在大權在握,親征一線成了前敵總指揮。
短短的幾天之內,在三岔河畔清軍就集結了8萬人,包括鎮守京師的幾萬京營兵,也被他拉來了大半,還包括漢人八旗和朝國來助戰的軍隊。
漢人八旗當中他最看重的就是他的重兵部隊名叫吳烏真超哈,這是他們倚重的炮兵,裝備了幾百門紅衣大炮,現在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就是出了名的大漢奸耿仲明和尚可喜。
這兩個人與孔有德齊名,合成大清的三順王。他們原來都是毛文龍的部下,後來他們投靠了大清,帶去了一大批紅衣大炮,然後他們模仿成功,開始仿製紅夷大炮,從此滿清韃子有了自己的炮兵部隊,就是烏真超哈。
薩爾滸之戰,後金軍的炮兵初顯神威,大明朝徹底潰敗,促成了大清的崛起。從那以後孔有德成了大清恭順王,耿忠明成了懷順王,尚可喜成了智順王。
不過這三王主要是在孔有德的領導之下,然後他們攻打朝國,一直打到朝國的首都,朝國國王李倧被迫向大清俯首稱臣,其實大清征服朝國用的主要是這支漢人部隊為主力,後來他們又把皮島給端了,也是用的以這支軍隊為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