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天下文采十鬥,七分在白雲書院。
人人都稱,只要進入白雲書院,那相當於半隻腳就踏入了朝中。
長青書院雖然是有長青大儒的名頭,前幾十年實在不及白雲書院。
也是本朝初建的時候,白雲書院的院長和白雲書院出生的文臣,也不知道是不是多年來的白雲書院的地位,讓他們昏了頭,不僅在朝廷頒佈招安,廣納天下名士的時候一個個都拿喬拒絕不說。
還揚言,除非朝廷三顧茅廬,封白雲書院為天下第一書院,否則書院的學子們,都拒絕入朝為官。
然後……
就沒有然後呢。
朝廷又不是他白雲書院開的,天下的習得一身文武藝,要賣與帝王家的人多了去了。
一個白雲書院算什麼?
更別提這個時候,當時長青書院的院長十分有眼光,在白雲書院狠狠掃了朝廷的面子的時候,跳了出來,主動臣服朝廷,並獻上幾條良計,還有若干長青書院珍藏多年的藏書於朝廷。
兩相對比,朝廷自然選擇了長青書院。
又納了長青書院的良計,將除了白雲書院外的才子們盡數歸於朝廷。
別處的學子,被白雲書院的學子壓了這麼多年,終於有了機會可以翻身,誰特麼的在乎是前朝還是當今?
別說什麼書生氣節了!這前朝自己作死,折騰得民不聊生,當今得了天下後,這大家才有安穩日子過,誰不想過安穩日子?
再說了,讀書一輩子,為了啥?別說那些虛的,誰不是為了科舉考試,入朝為官,光宗耀祖?
如今有這麼好的機會,不抓住那是傻子。
更別說了,當今朝廷還算禮賢下士,對讀書人也都挺尊重的,只要不是白雲書院那些腦子壞掉了的學子,都十分開心的跟著當今朝廷混了。
白雲書院的人還拿著架子,等著朝廷三顧茅廬沒等著,卻等來了朝廷已經廣令天下,說什麼不拘一格降人才。
等白雲書院的人反應過來,朝廷是不可能答應他們的條件的時候,已經遲了。
好位置都被別人佔了不說,朝廷對白雲書院的印象那是相當不好。
若不是剛坐穩天下,要表現出朝廷的泱泱大度,也是要好好安撫讀書人,依著當時聖人的脾氣,只怕抄了書院的心都有。
白雲書院失了聖心,那學子們的身份一下子就尷尬起來。
而跟白雲書院走下坡路相比,長青書院蒸蒸日上,頗得朝廷青眼。
此消彼長,白雲書院漸漸失去往日風光,跌落成二流的書院。
而長青書院至此就一躍為一流書院。
為此,白雲書
院再不敢抱怨朝廷,倒是將這些帳算在了長青書院的頭上,覺得都是長青書院小人行徑,奪去了朝廷的聖恩。
尤其是後來,長青書院常年穩壓白雲書院一頭,如今世人皆知長青,哪裡還記得幾十年來的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