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安中了秀才後,轟動一方,大家都覺得王永安以後肯定有大出息,趁著還沒發達的時候,不趕緊攀扯一番關係,以後怎麼能湊上去?
因此當時,上梅家想和梅家結親的人,把門檻都快踏破了。
偏偏王永安卻早就和鎮上錢氏雜貨鋪的女兒成親了,上門來求親的人,沒辦法,沒魚蝦也好嘛,退而求其次,溫氏就許給了王永貴。
而李大貴是個精明人,自然看出來梅家勢頭正好,就想和梅家攀附上關係。
能和梅家扯上關係的,只有姻親了。
也巴巴的上門,可梅家四個兒子,三個都已經有主了,自家的閨女又還小,扒拉來扒拉去,還剩下個老四。
和自己閨女差不多大,正好,就他了!
李婆子是個精明的女人,李家的家境不錯,李大貴也是精明人,看李金枝雖然小,可看得出來小姑娘長得不錯,也就順勢答應了,兩家交換了庚帖。
因為是自家求著梅家,當時的定禮,梅家給的十分寒酸,二斤肉,兩斤酒,還有一包糖和一包餅。
李家回的比這好多了,還給梅家老四做衣裳,給梅家送鎮裡買的糕點,十是指望梅家二哥再繼續中個舉人,那他們家也算是舉人老爺的親戚了,走出去也有面子。
萬一王永安再高中,當個官什麼的,李大貴覺得以自己的精明,肯定能靠著王永安和梅家混出個天地來。
誰曾想,王永安也不知道是所有的運氣和才氣都用在考秀才上了,中了秀才後,就屢試不第。
開始幾年,大家都覺得不過是失誤或者運氣不好,將來王永安肯定能有出息的。
再多的期待,在王永安一年年的落第,一次次的失敗中,都消磨乾淨了。
等王永安自己放棄,跑到縣城去教書,李大貴看著自己如花似玉的姑娘,徹底的後悔了。
可他是個要臉面的人,這個時候他要是跳出來說要跟梅家退親,大家都唾沫星子都能將他淹死。
好在閨女年紀還不大,梅家李婆子也曾露出過幾次要兩家湊合湊合把親事辦了的意思。
都被他給推了。
讓自己的閨女嫁去梅家,已經不能給李家帶來任何的好處了。
李大貴早就在心裡開始盤算,只是一時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此刻在心裡分析了一下何家的條件,獨子,將來家產不都是兒子媳婦的?
而且聽閨女說話看得出來,把何大偉拿得死死的,這就更好了,將來貼補一下孃家,那鋪子的收入得自己的閨女管著,三不五時漏點,家裡的小子讀書的錢就能湊出來了。
等家裡最小的兒子學幾本書在肚子裡後,還可以到鎮上去讀書,住在自己姐姐家,飯錢什麼都省了,那真是省了一大筆的開銷。
這麼一算,嫁給何家小子也是不錯的。
更何況,閨女已經是何家的人了,總不能逼閨女去死,到時候竹籃打水一場空,不虧大發了麼?
想來想去,這嫁給何家,已經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