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問題是,他們自覺無法向吳王討說法。
雖然吳王還是吳王,可今日吳王再不是當年承諾時的吳王。
當時的吳王承諾,相當於未來皇帝的許諾,那現在,皇帝別人當了,吳王又怎能負責兌現只有皇帝才能決定的定都事宜呢?
說到底,這事,找吳王,沒用!
人心,就是這麼複雜,這些宗室、士族、官員階層,亦非鐵板一塊。
看似平靜下來的江南時局,其實暗流紛湧,甚至於誰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站向何方亦或者真正想擁戴誰!
……。
吳爭的日子,實在是不好過。
倒不是因為大軍南撤,拿不出對將士的賞賜和撫卹。
這一點上,朝廷相當大方,同意按北伐軍的標準,對所有將士朝廷賞賜和撫卹。
這可不是個小數字,至少得二、三百萬兩銀子吧。
吳爭日子不好過的原因在於,放棄了唾手可得的皇位,引發了將士們的不滿。
一心想著建功立業、封妻廕子的將士們,在勝利之後,發現自己的主帥,再無法上進一步時,那種從高處跌落的心情,無疑於絕望。
吳王最終是吳王,那麼,許多將領,也將止步於指揮使了。
甚至於現在吳爭任命的都指揮使,也將被削去那個“都”字。
打了勝仗,立下赫赫戰功,反過頭來,官職爵位不升反降,情何以堪啊!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今吳王選擇臣服,去了監國之位,封了個名不符實的議政王,那麼,這些驕兵悍將們拿命收復的江北之地,勢必要向朝廷移交,順天府已經在移交了,如此一來,將士們更加不滿,覺得拿命挽回的,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情何以堪?
這不,吳王府門前,百名將領圍著,非要面見吳王,討個說法,就差兵諫了。
當然,不可能發生兵諫。
黃袍加身的戲碼,如今落伍了。
吳王也不是當年的郭威、趙匡胤,他對軍隊的掌控力,達到了無以倫比的程度。
也對,哪一衛、哪一部的都指揮使、指揮使,不是吳王親自遴選任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