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吳爭的說法是,咋不拿根繩自己把脖子掛樑上算了。
馬士英幾番試探,奈何吳爭就是不理他。
其實馬士英的正治嗅覺非常敏銳,這不奇怪,這是從那染缸裡混出來的嘛。
他從吳爭的隻字片語中,領悟到了些東西。
但這讓他有些擔心,不,準確地說,有些意外。
在他看來,吳爭的實力已經迅速壯大。
是時候“開疆拓土”了,但問題是最合適的目標——清廷太過強大,被動防禦有餘,主動進攻實力不足。
那麼,與清廷停戰之後,大將軍府就暫時失去了目標。
這不僅僅是戰略欠缺,更會影響到勢力的向心力。
吳爭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崛起,原因有兩點,一是軍力,其實這不奇怪,長江以南,數十年的抗爭,有的是熱血之人,但魯王朱以海沒有帶好這批人,讓明珠蒙塵。吳爭無非是取代了朱以海,成為了江南一隅的抗清領袖。
當然,這和吳爭沒有與宗室徹底決裂,也有很大關係。
因為這樣,至少不會使得內部矛盾徹底尖銳起來。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事實如此。
譬如,一家親戚,其中兩家有矛盾,但還沒有流露在明面上,那麼,過年的時候,該走動依舊走動,大家見了面,依舊可以客客氣氣,如此另外的親戚就算心裡知道,也可以當作不知道,於是一團和氣。
但如果有矛盾的兩家,徹底鬧翻了,那麼其餘的親戚就得選邊站,從而就不可能所有人坐在一張桌上吃飯了。
這就是政治模糊的妙處,按後世的話來說,叫求同存異。
吳爭迅速崛起的第二點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兼顧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這裡的大多數,不僅僅只是貧苦大眾,可是真正的大多數人,包括官員、富戶、商人,甚至剛剛驅逐的宗室。
吳爭以後世用毛了的信用財政,撐起了大將軍府這一片天,用通俗易懂的話說,那就是空手套白狼。
財政司從來都是拘緊的,在沒有收攬湖廣大順軍殘部忠貞營之前,吳爭僅有紹興、杭州、嘉興、松江、嚴州、金華等七府之地。
沒有辦法繼續擴軍,就算有丁可徵,也沒有足夠的錢去訓練、裝備他們。
這是個無法解決的矛盾。
吳爭只能使用這空手套白狼的招術,最讓轄下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新城建設。
新城騙人的嗎?
不是!
建了嗎?
建了!
但至今沒有搬遷。
還要多久?
不知道,那得看吳爭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