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這一片欣欣向榮、活力四射的景象,吳爭有些感慨,這要是沒有戰爭,這些人應該為民生技術而拼搏才對,可惜,如今卻為著殺人武器而廢寢忘食。
好在此時的吳爭,已經掌控了六府之地,千萬人口,可以憑著自己的心思去攻克一個個難題。
改造這個時代的時機已經來臨了。
陳守節和戚道昆不負吳爭所望。
眼前的這門經過再次改良有“虎蹲炮”,就看外表,已經讓吳爭欣喜。
油光閃亮的炮管,烏溜溜的炮膛,前、中、後三道採用自緊工藝的箍圈,還有那纖細卻不失堅固的抓地“又”字鐵腳。
最讓吳爭滿意的是,這炮管中的三條人力刻出的膛線。
圓彈一樣可以用膛線來達到提高精準的目的。
戚道昆介紹道:“經過改進,此炮全長二尺九寸,未曾縮短,但炮口細了三分,炮管管壁薄了一分,淨重三十三斤,較之前輕了六斤。炮架重七斤,輕了一斤。全重四十斤,分拆之後,完全可以單人肩扛。”
吳爭問道:“威力可有下降?”
戚道昆笑道:“王爺難道看不出這門虎蹲炮所用材質與之前的不同嗎?”
吳爭點點頭道:“確實有些不一樣,這管上似乎有花紋隱現。”
“王爺好眼力。”戚道昆道,“這是以蒸汽機錘打出的鐵料熔化之後,鑄造而成的。其質地遠比之前的鐵料堅韌,且少有氣孔。雖說重量輕了不少,可最大射程反而增加至九百米,且精準有了巨大提高。”
“製造耗費時間多嗎?”這是吳爭最關心的問題。
戚道昆回答道:“若不趕時間,一個月產二十門不成問題。若王爺急需,只要人手足,一月三四十門,也並非不可能。”
吳爭在看了試射之後,欣然下令,將此炮命名為“迫擊炮”,並下令定型量產。
徐守節對手榴彈也進行了兩次改良,這次的改良,主要是針對二成的啞火率,透過對兩片燧石進行刻痕,來增加摩擦力,並對拉繩進行了改良,套用一根中空細竹管,來固定燧石的位置,不至於使其移位,來增加可靠性。
吳爭親自試了引火拉繩,一百下中,引燃了九十三下,這確實讓吳爭很滿意,不到一成的啞火,對一場戰鬥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於是,吳爭為其命名為“四九式”,進行量產。
並對陳守節和戚道昆提出要求,在開春前,必須保質保量,製造八十門迫擊炮和三千顆手雷。
陳守節和戚道昆應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