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只好拱手道:“彼此彼此。”
走回座位,吳爭道:“能得幼玄先生輔佐,本王如虎添翼。”
“王爺過譽了,老朽不敢當。”黃道周謙遜道。
可吳爭接下來的話,就讓黃道周瞠目結舌了。
“既然主屬已定,那本王就直言了,本王對先生的任職,另有安排。”
“王爺請講,老朽絕不推辭。”
“本王離京前,已經向陛下舉薦,由先生接任義興朝首輔之位,陛下已經同意。算算日子,這幾天就會有徵闢旨意到達杭州府。”
黃道周大驚,隨即怒目相對道:“老夫若要投義興,還與你糾纏做甚?”
吳爭好言勸道:“先生這又是何故,此一時彼一時,先帝都亡故四年多了,先生還記恨不成?”
黃道周怒極反笑,“套用王爺之前一句話,人自辱而後人辱之,崇禎朝的滅亡,也是咎由自取。殺袁崇煥也就罷了,反正朝中文武都諫言殺,不管殺對殺錯,反正皆大歡喜嘛。可殺了袁崇煥之後,還要牽連無數袁崇煥的故朋舊友,甚至連舉薦袁崇煥的錢龍錫錢大學士等人也要牽連,這豈不讓朝野動盪不安?老夫數次上書,換來的是削籍為民!”
吳爭是知道這事的,袁崇煥是個忠臣,這在後世已經有了定論。
袁崇煥的死,卻也是咎由自取,原因是,過了!
過了為人臣的底線,同時直接造成了清軍入關。
他的死,無論於公於私而言,是明朝的巨大損失,若是他不死,清軍恐怕還滅不了明。
但平心而論,死也是他自找的。
袁崇煥的死,最直接的關聯是他“專戮大帥”,這大帥自然就是屈死在袁督師刀下的毛文龍了。
毛文龍死得確實是屈,倒不是說他是個被冤枉的好人,而是他真不應該死在袁督師的刀下。
毛文龍開鎮東江,在皮島、雙島等一系列島嶼上駐軍,牽制後金軍的主力部隊,使得後金軍隊進攻關寧錦防線的時候,頗有所顧忌。
他的位置非常緊要,其部駐防明、後金、朝鮮三者會合的要衝地帶,對三方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至少,有毛文龍在,後金還不能全力吞併朝鮮。因為明朝的關寧軍距離太遠,無法援朝。
同時,有有毛文龍在,後金不敢肆無忌憚地南下,需要提防後方遇襲。
可這樣至關重要的大帥,就被崇禎皇帝任命的薊遼督師袁崇煥在崇禎二年矯詔殺了。
殺毛文龍,朝廷根本不知情,是袁崇煥矯詔擅專。
原因也不復雜,毛文龍是天啟帝的寵臣,而袁崇煥是崇禎帝的寵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但問題是,無論從職務還是律法,袁崇煥都無權斬殺毛文龍,毛文龍也是一品,也有尚方寶劍,雖說袁崇煥是薊遼督師,官確實比毛文龍大,可問題是沒有不經朝廷同意就斬殺一品大臣的先例啊。
按袁崇煥的說法是“爾不知國法久了,若不殺爾。東江一塊土,以非皇上有也。”
瞧瞧,這是什麼邏輯?
其真實原因是,毛文龍仗著是元勳,天啟年的功臣嘛,不服袁崇煥,時有頂撞,且人品不咋滴,手下對百姓的騷擾、劫掠也不是沒有,他還擁兵自重不服調遣,私下裡還跟後金做生意發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