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林連忙辯道:“侄兒不是與靖海候一同到的嗎?靖海候執意一起進帳,侄兒也攔不住啊……哪有時間稟報?再說,我想這也不是什麼大事……。”
“滾!”
王一林滿腹怨尤地退了出去,臨走之時,還不忘瞪了吳爭一眼。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東西。”王之仁恨恨地罵道。
吳爭道:“興國公錯怪令侄了,他又不知道,我會編排這麼一出。”
王之仁怒氣未消地衝吳爭道:“你也不是好東西。”
吳爭呵呵一聲,“是,是。吳爭無狀,還請興國公大人大量,恕罪則個。”
王之仁這才悻然道:“坐吧。”
被這麼一鬧,雙方之間的一切做作也都沒有必要了。
吳爭立即切入正題,“興國公如何看眼下局勢?”
王之仁餘氣未消的懟道:“這還不是你靖海候一言而決?”
“興國公言重了,吳爭若真有這本事,哪還先來探望國公爺,討個計策?”
好話人人愛聽,王之仁也不例外,何況這好話的出處,可是眼下熾手可熱的靖海候?
吳爭在之前那一番看似荒謬的編排,不是沒有目的的。
從王之仁的反應,吳爭探出了他的底線。
王之仁是不同意殺朱以海的,他更願意保持現狀。
吳爭之所以首先以探望為名來見王之仁,目的也就是搞清楚王之仁的訴求,然後進行說服,把王之仁拉在自己一邊,那麼事就成了六成。
但此時吳爭的心裡,確實是想趁此一勞永逸的,因為吳爭自覺時間不夠了,南下的清軍很有可能在幾個月內攻滅隆武朝,吳爭雖然不知道具體時間,但隆武朝的滅亡是肯定的,否則永曆朝就不會出現。
吳爭不想再浪費時間在這種理念的內耗之上。
但這確實很難,要改變一代人的思想和理念,需要的時間絕不亞於重新培養一代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靠一個人、百個、千個人,不足以團結起最大的力量,吳爭只能團結現有的人。
王之仁,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王之仁臉色開始和緩起來,他輕嘆道:“吳爭啊,按理說魯王登基雖有違倫理,可再怎麼說他也是皇室近支,從這方面來說,也並不違悖祖制……畢竟現在的時間不同。”
吳爭語氣平靜地說道:“大明皇室多了去了,近支就超過十萬人,旁支更高達百萬人,雖說張、李二逆殺了個十七八,但要找一個登基做皇帝的,想來不會太難。”
這話已經相當狂妄了,但卻是實話,如今清廷沒有徹底蕩平江南,而張獻忠、李自成基本都在陝甘和北方,最近也到過江西,所以江南的朱姓皇室沒有受到他們屠戮,真要去找,應該不是難事(指得是旁支,近支要麼被殺,要麼就隨潞王投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