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肅樂對吳爭的忌憚,並非錢肅樂主觀形成,而是來自吳爭第一次在張國維府上,那一番“大逆不道”之言。
從那個時候起,錢肅樂就感覺吳爭是個異類,心中有了防範。
不過那時吳爭只是個小小百戶,掀不起什麼風浪來,錢肅樂也就故妄聽之。
可隨著吳爭經始寧鎮一戰迅速崛起,之後就迅速壯大,一發不可收拾,這就讓錢肅樂越來越擔心吳爭的志向。
甚至錢肅樂不惜以愛女的終生為籌碼,希望藉助聯姻來控制吳爭。
可今日,錢肅樂突然發現自己錯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正如吳爭自己說的,對於大是大非上,他有著底線。
所以,錢肅樂嘆息著,不發一言走了。
可連串的爆炸雖然聲勢巨大,但對於整支清軍而言,損失並不是傷筋動骨。
一是道路上已經不再擁擠,二是清軍成兩列行軍,爆炸的威力不足以影響到清軍中後部。
伴隨著漫天的煙塵、四下亂飛的殘肢斷臂,還有未死之人的慘號聲,在清軍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急速的馬蹄聲漸漸蓋過了混亂的吵雜聲。
不得不說,博洛對於戰場的控制力非常老到,他適時地下令——撤退。
這無疑是個最正確的選擇,這個時候,如果勉強下令清軍迎擊,那麼或許可以擋住明軍兵鋒,但不可避免地將遭受重創。
如果在平常,重創也就重創了,只要能將吳爭這個不要臉的擋下,拼個兩敗俱傷也無所謂。
可現在,博洛不能,準確地說博洛不敢。
他帶來的八、九千人雖是偏師,但佔了紹興府清軍近四分之一,其中騎兵更是佔了多數。
如果將這支軍隊損耗在此戰中,那麼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影響到多鐸南下。
也就是說,哪怕全殲吳爭所部,也是得不償失的。
何況,按現在的情形,全殲吳爭所部,無疑是痴人說夢。
那麼,避其鋒芒,保守實力才是最重要的。
下令撤退,在吳爭騎兵尚未接觸之前,中間還有那百丈煙塵為掩護,清軍撤退得雖然倉皇,但還算順利。
同為騎兵,一逃一追,只要沒有狹窄地形限制,短時間追上幾乎是不可能的。
當吳爭麾下騎兵前鋒越過煙塵時,清軍已經在二、三里外。
吳爭適時停止追擊,下令調轉方向,增援陳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