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過頭去,吳爭向王之仁道:“有勞興國公了。”
王之仁苦笑著應道:“份內中事。”
吳爭這才施施然點了點頭,連個招呼都沒和洪承疇打,顧自走下臺去。
這個時候,臺下軍民人群中突然響起一片歡呼聲。
……。
這場與清廷之間的妥協,給吳爭的名聲造成了譭譽參半的後果。
雖說吳爭竄起時間不長,前後也就一年時間,可他的驕縱狂妄、雷厲風行的權臣形象和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形象,一直在紹興府周邊流傳,被百姓津津樂道。
大明,不,殘明百姓太需要一個英雄了,被建虜壓著打,已經六七個年頭,其間雖有過小勝,但百姓聽到的,卻是一路敗跡。
一直到國亡君隕,一直到弘光朝降清,然後便是紹興府危如累卵。
百姓們從未象現在這麼揚眉吐氣過。
一個多月的時間,從紹興府一直高歌猛進,勢如破竹地光復應天府。
什麼時候,明軍變得如此驍勇善戰了?
就在這個幾乎是萬眾激昂的時刻,被世人敬仰的英雄吳爭,竟與清廷媾和談判,簽訂停戰條約,這無疑是給百姓,特別是應天府百姓,特別是正在踴躍響應明軍徵兵令的百姓,當頭一盆冷水。
吳爭從身邊親衛的口中得知,坊間酒樓茶肆的傳言,百姓已經將他與洪承疇劃撥在了一起。
這讓吳爭心裡很受傷。
他無法去向天下人解釋他的困境和為難。
剛極易折的道理,不是什麼人都能夠懂的,更何況是很多人根本不想去懂,永遠無法去叫醒裝睡的人嘛。
可吳爭也不容剛剛激勵起的民心,因此事而迅速衰弱下去,這就無法統治這座古都,去抗衡江北虎視眈眈的清軍。
吳爭需要做秀。
所以,哪怕今日沒有這個倒黴的清朝官員送上門來,吳爭也已經做好了尋洪承疇茬的準備。
而這個倒黴蛋的識趣,讓吳爭做得更簡單直接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