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權衡之下,清廷決定做出一些讓步,儘快促使與紹興府停戰談判的達成。
五月初十,紹興府與清廷的第二輪談判開啟。
以戰促和,這次明軍的聲調顯然高了很多。
經過三日談判,清廷做出讓步,以實際控制區域為界,就地停戰,並將停戰時間降至三年。
吳爭與王之仁商議之後,認為可以接受。
雙方決定在五日之後,也就是五月十八之一天,在應天府簽署停戰條約。
應天府為簽約選址,是吳爭特意強調的。
紹興府做為一個非法定朝廷勢力,在天下人眼中,最多隻是一方諸侯,而非王朝,那麼由敵人來認定紹興府朝廷的合法性,反而更能說服天下人,從而達到吳爭以南都號令天下的目的。
這無疑是一次重大的軍事和外交的勝利。
以區區紹興府一府之地,牢牢把握住清軍兵力的空隙,毅然北伐,直至光復南都。
以區區數萬兵力,連克松江、蘇州、常州至應天府數府,不可謂不是奇蹟。
停戰的訊息傳出,五月十八這一天,應天府萬人空巷。
數以萬計的百姓湧到了洪武門前,要親眼目睹這一盛況。
代表紹興府與清廷簽約的是王之仁。
而清廷派來簽約的卻是洪承疇。
這不可謂不戲謔,不可謂不諷刺。
原大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如今竟代表清廷,來應天府這個大明南都,替清廷簽署與紹興府的停戰協議。
這太富有惡趣味了。
洪武門前,早就搭起了一丈多高的木臺。
這是吳爭的主意,不僅僅是他想看看千古大漢奸的面目,想來全應天府的百姓也想一睹這個賣國賊的真面目。
當鑼鼓聲起,數乘綠暱官轎在數百清兵的護送下,來到木檯面前。
當首那乘官轎有些與眾不同,別的都是前後各二人抬的四人轎,它是前後四人抬的八人大轎。
在滿城百姓壓抑的罵聲中,轎簾子被掀開,一個面目清瘦的半老官員從裡跨了出來。
吳爭望去,此人面目竟不可憎,真應了一句古話,大奸若忠啊。
洪承疇在十來名清廷官員的左右陪伴下,走上木臺。
王之仁起身拱手道:“久仰久仰,洪大學士一路西來,辛苦了。”
這是客套話,也是外交詞令。
可洪承疇一邊拱手回禮,一邊左右四顧,口中問道:“臨安伯吳爭何在?”
王之仁沒有為難洪承疇的意思,加上這兩次談判,都是由他做橋樑與清廷交涉,聽洪承疇問起吳爭,便也不作假虛指,指著依舊大馬金刀地坐著的吳爭,對洪承疇道:“這位便是大明臨安伯吳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