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洛敗李自成、平河南、破潼關、取西安,之後,連續攻克常州、蘇州、杭州,克嘉興,徇吳江,大破明將吳易軍隊,攻下江陰。
以功受封平南大將軍之職,可謂風光無限。
可就在不久前,他與他的主帥多鐸,卻在杭州遭受了滑鐵盧,六萬大軍中,五萬明軍降軍臨陣叛反,使得多鐸不得不選擇撤退轉進。
由此帶來的後果,讓清廷幾乎失去了對杭州及以北數府的控制權。
朝廷申飭已至,多鐸的壓力很重,已經經受不起再一次失敗了,如果再遭受重大損失或者兵敗,多鐸和自己恐怕就得回京述職了。
所以,博洛很理解多鐸現在所慮,能不戰而下是最好的結果,真要死磕,就算勝了,恐怕在朝廷看來,也是失敗。
因為多鐸所領三萬大軍,只有六千人是多鐸的嫡系,其餘人馬是從原本應該進攻福建的孔有德徵南大軍中借調而來的。
如果折損嚴重,就會影響進攻福建的戰略目標,這個責任,就算多鐸也負不起。
駐囤北門,困住驛亭守軍,然後逼降,博洛並不認為多鐸此舉是錯誤的。
可世事難料,總會有一些巧合。
無巧不成書嘛。
就在博洛率騎兵到達北門外時,遠遠看見了一支明軍向西門方向而來。
驛亭有三門,南、北、西,東面臨白馬湖,無門也無路。
連線上虞官道的就是西門。
來的這支軍隊,就是朱以海、張國維、錢肅樂等人所領的紹興府最後二千近衛軍。
但這支軍隊絕不止二千人,有七、八千人。
其中五、六千人,是錢肅樂等人這些天在紹興府各縣剛剛徵召起來的精壯。
驛亭要隘太小,城牆太矮,幾里的間隔,從北門可以清楚地看清西門的情景。
博洛在發現明軍援軍之後,本能地下令騎兵狙擊這支明軍援兵。
雙方就這麼不期而遇地在驛亭要隘以西幾里地暴發了一場遭遇戰。
說是遭遇戰,是因為這七、八千明軍沒有一觸即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