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吳哨官願意為他們出頭,那就拼死一搏,是為同生共死。
吳爭是真的被逼得沒辦法了,位卑言輕,此時不用說找朝廷上訴了,恐怕連眼前副千戶這關都難過去。剩下能做的,也只能一賭。
從方才對話,吳爭能感覺到廖仲平還是個肯講理的。
至少他能在檢查過自己傷口後,作出了公正的評價。
那就賭廖仲平是個講道理的人,賭廖仲平是個有良知的人。
君子欺之以方。
吳爭轉身,對著圍觀的百姓,再次撕開剛剛掩上的衣襟,將創口展示於眾人面前。
“諸位父老鄉親,在下吳爭,上虞縣始寧鎮吳莊人。在嘉定隨叔父吳之番,為大明、為朝廷與韃子浴血拼殺,抗擊數十倍之敵三日三夜,終因寡不敵眾,叔父為國捐軀。我因受箭創人事不省,被麾下救出,方留下這條殘命。養傷之際,我一路上收攏潰兵,從沒忘記守土抗戰之責,在震澤縣官道,我率眾全殲五十七個韃子。後在金山衛碼頭,全殲一百韃子。”
“不想,如今我千里迢迢返回故鄉,竟被上官扣以奸細、叛亂罪在此處死,諸位父老鄉親,我沒死在與韃子廝殺的戰場上,卻死在自己人的手裡,我冤不冤?”
“我身後這一百三十七將士,便是當時追隨我殺韃子的英雄,他們今日也要蒙受奸細、叛亂的罪名,隨我死在此處,諸位父老鄉親,他們冤不冤?”
“那邊,是被韃子俘虜關押在金山衛碼頭的明軍將士,還有萬幸才從韃子屠刀下逃得一條性命的江北百姓,他們也要無辜隨我死在此處,諸位父老鄉親,他們冤不冤?”
冤不冤?
公道自在人心!
隨著吳爭的煽惑。
人群中竊竊私語聲響起。
“吳莊啊?離這不過百十里地,我知道的,吳莊吳老爺子是個大善人。”
“我也聽說過,吳老爺子是當地鄉紳,經常修橋鋪路,施捨貧苦。”
“聽他口音,確是咱們紹興人。”
“看,他身上的傷口是真的。”
“既然是真的,那就是殺韃子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