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明鏡臺內,李啟望著眼前諸多學子,這一批門下弟子,是自己在這個世界,自身勢力建設最關鍵的一步。
心學,是李啟在這個世界文治上最核心理論體系。
天道下的運數,從來不是單單一個層面,自己只要涉及維度越多,越能在複雜天道下,造起更多的勢。
一直以來,李啟從不掩飾自己愛出風頭習慣,過分低調刷存在就毫無意義,東稷學院既然邀請自己來到這,那麼李啟就儘量打響心學名氣。
第一節課內容,李啟簡單闡述一下心學相關概念,或者說三個基柱。
整個驪山明鏡臺內,道子懸浮半空中,奏響著各種儒門音樂。
宮燈幃的曲風,經過李啟整理與打磨後,變得更為細膩,以山高水遠的境界寫意,再輔以天地悠然的氣質描繪,悠揚演奏中呈現悠然自得且輕鬆愉悅的氣氛。
許多儒生在這樣輕柔曲風中,聽著李啟的講授,開始自我修行調整中。
除了宮燈幃外,李啟還準備三分春色一曲,雖走抒情風但卻有別於宮燈幃,整曲架構樂器的協奏上,運用大量的絲竹之音來營造恬靜而悠閒的愜意感。
一派秋容,龍鱗不見風采下,李啟本人現在在儒門中地位,與苦境歷史上的疏樓龍宿有幾分相似。
疏樓龍宿,作為華麗無雙的儒門龍首,足智多謀、氣度雍容、瀟灑不凡,談笑風生中滿是自信,曾經在儒門聖地學海無涯進修,後因不滿儒門舊系官僚體制迂腐,另自創新儒教儒門天下,以之為尊。
紙硯筆墨,文房四寶井然。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無不精湛。斯是疏樓,宮燈華盞。明月松間照,清風入廉櫳。聞落子聲稀,品茗煙繚繞。
聽絲竹雅韻,賞絃歌悠揚。無塵務經心,無白丁絮聒。羽扇輕搖風雲動,紫袖揮灑乾坤定。
吐一縷輕煙翳入天際,輪十指琴絃挑拈江湖,笑看世浪。舉重若輕,安之若泰。鳳眉入鬢,回眸淡掃,慨嘆華麗無雙!
現在的李啟,穿著疏樓龍宿那一身繁瑣衣服,手持扇子語氣也儘量輕柔,同時舌頭上帶著一絲儒音:“所論的三核心,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
儒音,非疏樓龍宿那種捲舌音,而是一種古儒音,帶有一絲地方方言味道。
三者構成了心學整個體系三個基柱,但最為核心的還是其中的致良知思想。
萬事萬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們的內心之中。
萬事萬物都是依靠人的認識而存在的
所講述的大致內容,就是強調心的作用,強調人的生命灑脫活潑的靈明的體驗。
望著眼前眾多學子,李啟若有所思到:“對於一個人來說,心境澄澈,則心無掛礙,才能達到大境界,無論自身精神世界還是修為都是一樣。”
心學許多理論體系,都是對儒門舊有體系的撥亂反正,才會得到一批年輕學子的支援。當然這群人中,李啟發現幾個有意思傢伙。
眼神,是不會出賣一個人的。
這群人來自各個階層,有寒門有豪門有世家,其中有不乏一些野心家,他們是標準尊儒主義者,為了能讓儒門在三教體系中獨大,他們可以找尋一切辦法嘗試。
緩緩走上前,李啟意有所指:“一個人只有首先認識到自己的良知,並且能夠把這種良知推廣擴充套件出去,才能達到天地一體的通曉天理的境界。若執著太多俗物,反而不進而退。”
致良知不僅是心學的核心,也是儒門道德修養論的核心。在致良知的基礎上,李啟還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養惡方法,比如克己省察,比如靜坐,比如萬事要在事情上磨練和自信立志等。
只有這樣,所有人才能把心擦得更亮,不讓自己的良知被私人的慾望所汙染所遮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