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太空導彈發射平臺的科技含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建造一個大型空間站要低不少。
因為Gungnir是採用了遠端操控的模式,這就代表著傳統空間站上的人員生命維護系統,以及大量的電子螢幕和線路等裝置統統都可以省略掉。
甚至這空間站裡面都特麼的是真空的,因為Gungnir完全不需要任何人上去。
這純粹就是一個大型的武器發射平臺,單純的為了破壞而破壞。
“咔嚓。”
那個像是艙門一樣的東西,被動力控制系統緩緩的開啟,一枚外表漆黑的導彈頭部,逐漸開始顯露了出來。
這種導彈的體積非常小,僅僅比傳統的火箭彈大了一圈而已,但是它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外太空的導彈,跟在地面上部署的導彈外形,是可以做到完全不一樣的。
在地面上,無論是普通的巡航導彈,還是可以覆蓋全球打擊的洲際導彈,其體積都不會小到哪裡去。
特別是洲際導彈,這玩意的體積基本上跟火箭有的一拼了。
這是為什麼?
就是因為它不僅要克服自身的空氣阻力,而且還要裝足夠的燃料飛到目標上空,同時還要保證足夠強大的殺傷力。
這三個硬性條件,導致了地面上的導彈基本上都是尖錐圓柱體,這種外形可以將空氣阻力降低到最小。
別看洲際導彈的體積那麼大,但是實際上這玩意有95%以上都是燃料,再排除一系列複雜的裝置,真正裝了核彈的戰鬥部往往只佔用了洲際導彈不到5%的體積。
在太空中的導彈,跟在地面上部署的導彈簡直是兩碼事。
太空中沒有空氣阻力,將導彈做成方的都行,同時並不需要裝載那麼多的燃料,因為其速度是可以逐漸疊加的。
就像是給導彈施加一千牛的推力,在最理想的太空環境條件下,這一千牛的推力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減少。
而在地面上的話,不時時刻刻的施加推力,導彈直接就會掉在地上,這也是為什麼陸基導彈要做的那麼大的緣故。
同時第一秒施加一千牛的推力,而第二秒同樣施加一千牛的推力,在理想環境下,這個物體上的力就變成了兩千牛,下一秒就是三千牛。
若是沒有天體引力等的干擾,它所能夠施加的力幾乎是無上限疊加的,一直到固定在一個恆定的值上,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弱。
就像是快要飛出太陽系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一號一樣,它的引擎早就已經停止工作了幾十年,但還是可以保持17公里每秒鐘的速度。
這就代表著,導彈的引擎並不需要那麼高階,只需要在短時間內提供足夠的推力,就可以讓導彈保證非常高的速度。
而隕石的攔截就更簡單了,只需要提前計算好隕石的落點和軌跡,將導彈部署在軌道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