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人類所製造任何的物體都需要做功,做功就需要消耗能源。
人類文明的進步本質上也表現為掌控和使用能源的進步。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阿美堅的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就提出了一個戴森球的理論。
他認為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地球這樣的行星蘊藏的有限的能源,遠遠不足以支撐文明發展到高階階段。
而一個恆星行星系統中,絕大部分的能源都被“恆星輻射”所浪費掉了。
以太陽系為例,太陽系的恆星輻射為太陽輻射,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周邊釋放能量,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太陽輻射。
目前太陽系各行星系統只接收了太陽輻射能量的大約1109.
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將太陽用一個巨大的球狀結構包圍起來,使得太陽大部分的輻射能量被截獲,只有這樣才能夠長期支撐這個文明的能源消耗,使得這個文明發展到足夠的高度。
在1964年,在“戴森球”的理論基礎上,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設計了星際文明的等級。
一級文明:母星文明,意味著該文明可以主宰這顆行星以及衛星能源的總和。
截止目前為止,地球文明仍處於0.7級文明的狀態。
二級文明:該文明可以收集整個恆星系統的能源。
三級文明:該文明可以掌控整個銀河系的能源為其所用。
文明發展到二級文明,幾乎可以在自己的行星上無所不能,畢竟人類已經發展到了0.7級的文明,就已經成為了地球上的絕對主宰。
文明發展到二級階段,已經可以跨越星際生存,文明大機率是不會斷絕的。
至少人類現在已知的一切自然,人為的手段,都無法觸及二級文明的一根毫毛。
非凡的想象需要非凡的證據。
人類天文學家也在根據“戴森球”的理論和卡爾達舍夫等級尋找外星文明。
這是因為二級文明若是可以製造“戴森球”,不會僅僅對一個恆星進行戴森球化改造,極大的可能會對一個恆星叢集進行能量殖民,所造成的影響將會被人類所觀測到。
NASA的開普勒任務曾經觀測過的十多萬恆星中,所發現的一顆名叫KIC8462852行星,也就是距離地球1840光年之外的塔比星這顆恆星上,有著怪異的亮度變化。
它的光變曲線上有著凹坑,但這並非是週期性的出現,有些凹坑很深,有一個深度達到了15%,還有一個甚至達到了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