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焊接組裝好了的撞針重達數百噸,目前能搬得動這種重量和體型的裝置並不是沒有,那得直接上龍門吊才行。
而且龍門吊安裝非常困難,起重速度也非常緩慢,並不能滿足撞針點火的要求。
然而方法總比困難多,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硬上。
所以葉凡乾脆就想了個最簡單的方法,直接用大馬力運載車拖過去得了。
八十五根鐵鏈安裝在撞針末端,每輛重型運載車馬力大概在500匹左右,屆時會提供數百噸的拉力。
只要貼臉足夠長,等到重型運載車加速到一定地步的時候,會透過一個大型絞盤,對撞針施加強大的動能,最末端的鐵鏈會達到一種非常恐怖的速度。
類似於抽小皮鞭一樣,雖然手裡拿著的握把抽下去的速度並不快,但是小皮鞭的末端往往能直接突破音速,發出“嗖~”一樣的聲音。
而葉凡所提供的這個設計和思路,也正好可以利用在重核聚變的點火上。
為什麼這玩意點火需要這麼麻煩?
因為重核聚變是發生在恆星內部的一種自然反應,需要的是兩個硬性條件,第一個就是高溫,第二個就是高壓,缺一不可。
跟流浪地球電影裡面的一樣,在託卡馬克裝置的內部有一個小型的爆燃發生器,能夠在瞬間產生數千萬度的高溫。
雖然爆燃後產生的高溫只能維持短短的一瞬間,但是在這一瞬間裡,將這根三百噸重的重型撞針狠狠的戳進去,在一瞬間施加恐怖的壓強,反應堆中心溫度猛然暴漲到數億度都不是問題。
還是要在這一瞬間的時間裡面,利用託卡馬克裝置內部的鐳射發射器對反應物質進行不斷的增溫,同時利用磁場對內部的溫度進行控制,確保反應物能進行聚變和融合,實行復雜的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指的是氣相,液相,固態,以及等離子態的變化。
進行重核聚變反應的岩石,會被高溫和高壓迅速蒸發,直接越過液態進入氣態,最終等到穩定下來之後,變成等離子態,接著參與到重核聚變中,形成新的原子核。
因為重核聚變,需要將原子核壓縮到1012m至1013m之間的距離,因為核力即強相互作用力是短程力,所以只有將核壓縮到這種程度,原子核才能融合,從而發生重核聚變反應。
所以需要的是克服強大的核與核之前的庫倫排斥力,所以重核聚變反應需要非常高的溫度和壓強,內部類似於中子星一樣,但是一旦外界溫度不達標,重核聚變反應即停止。
這種類中子星反應模式,支撐著的是中子簡併,其中的物質不再增多,也不再減少,為了維持質量守恆定律,有新的物質參與反應,那麼其內部就會以等離子態的方式,拋射出相應物質。
也就是說利用岩石中的矽元素進行進行核聚變反應,獲得獲得高能高壓的等離子流。
這就是流浪地球的重核聚變基本理論。
而葉凡利用的不是其核反應的熱量來燒水,然後推動渦輪機發電,而是利用其拋射的等離子體所產生的推力,推動渦輪機發電。
如果用人話來表達的話,就是在行星發動機噴射口遠處,裝一個巨大的風扇,風扇的另外一頭連著發電機。
這樣子只需要給反應堆丟進源源不斷的石頭,就能有源源不斷的電力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