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閱讀.】
武皇逝後 登基為唐中宗的李顯對自己這位母親可謂極盡褒獎、肯定之能事
他充分的肯定了武皇這幾十年來為大唐所有付出、那些累累政績 贊其能在當年高宗皇帝去後、唐國憂患之時挺身而出接過大任 使唐國得以延續、政治得以復興 故而應天順人、登基為帝建立武周
且言著 待國祚安定 武皇即而“凝懷問道、屬想無為” 不願繼續帝位;故而召回自己 命自己登基為帝、繼承祖位
如此幾言幾語便兜轉了圈子為武皇全了體面 遮掩了武皇曾改唐為周、實是篡權之事
這樣一來 便是在說武皇絕非躥忤 而是在國家危難時拯救國家社稷於水火、替兒子守住家業撫平險阻 御宇之後待得一切平順 卻又毫不貪戀的將這份家業鄭重、穩妥的重又交於兒子手中 是為“在朕躬則為慈母、於庶士即是明君”
……
每個人都不能以一個單純的“是”與“非”來下一個怎樣的判定 且萬事萬物也都是存了兩面性 中宗李顯之所以不曾對母親一一論罪 這裡邊兒固然有母子之間最本能且天然的情分存在 卻也有他自己為日後著想而留下的伏筆
對武皇曾阻斷唐國、橫插一槓建立武周之事 李顯這樣給予天下臣民解釋 便是為傳達“周唐一體、母子相融”之意 在為武皇邀功頌德的同時 也傳達出自己從母親手中接過江山大位乃是正統之意
畢竟當初李顯回都 他的弟弟李旦正是皇嗣、且也是在他當年遭到貶斥之後便正經接替他當了皇帝的人 若論道起來 李旦卻是比李顯正統了太多 只是最終當上皇帝的不是李旦 而是李顯
即便這是武皇的旨意 是武皇親自將李顯扶立為太子 但時今的李唐江山無論如何都算是從武周那裡過度來的 李顯的大位是從武皇那裡交接來的 只有武皇正統 他這個被武皇親自選中、授予的皇帝才是正統的
隔過層層水汽迷霧冷目忖觀 這才是李顯之所以對母親大加肯定、大為褒讚之最根本的緣由
武皇離世時 享年八十有二
是時 武皇彌留之際留下心腹女官上官婉兒 下了最後一道聖旨
守著武皇的婉兒心中縱該百感交集 卻不知是不是物極必反 反倒似乎沒了任何波瀾情態 武皇亦如是 她並未對婉兒再做任何怪罪 而是極清醒認真的一字字將遺言留下
人之將死 其形也哀、其言也善 在這油盡燈枯、孱孱彌留之際 武皇最後下旨赦免了昔時高宗時期被獲罪的后妃“王皇后”、“蕭淑妃”二族族人 並著一干昔日為武皇所獲罪的大臣俱在此刻被她重新赦免
原本就是一場繁雜糾葛的紅樓飲宴 有太多內外因素縈索周遭、攪擾的人不得安寧 在這即將結束一世人世苦旅、萬般皆空的前一刻 人總會最無意的就想到很多舊事舊人 武皇也不例外 她選擇了原諒 無論如何 無論是無辜的還是罪孽的、單純的還是毒惡的 在這一刻 武皇她全部都寬恕了……
似乎這是經年以來一直纏於心底、不得遣散的一道心結 留有這道遺旨之後 武皇只覺自個周身內外都跟著深一吁氣 全然變得輕飄飄的了
這也算是了卻了心事一樁 最後武皇留有遺命:神主附李唐祠廟 歸葬高宗陵寢 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如此
武皇死前之所以念念不忘那已然泛黃的往事 這也正是她的聰明之處 即便已經形容枯槁即將離世 我們的女皇也依舊保有一顆最清明且睿智的頭腦
這兩道遺旨的下達 她是意在為長遠身後事做一個周密的顧及……
即便時今已經登基的中宗李顯再怎樣對武皇加以肯定 但發生的就已經是鑄成的 是怎樣都抹殺不掉的
武皇畢竟改了大唐的國號 組建了以她武姓為本家的大周王朝 追封了她武家先翁為太上皇等 那麼這如數的一些忤逆 若是後世之人在她去後有朝一日對她重新加以清算 那麼身後陵墓、棺槨、甚至屍身都怕會難以保全 而如果去帝號並附廟歸陵 只要這江山還是李唐的 那後世子孫則會念及高宗而免去她這一些顧慮、不再對她刁難
還有 她寬恕一切曾因她之故而獲罪的人 也是為自己經年犯下的錯誤、鑄成的過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填補;她在這最後關頭充分展示了自己寬容的一面 也是希望由此點撥天下人亦學會寬容之道 將她這個褒貶不一、是忤逆的判臣也是守家的功臣加以寬容
中宗李顯自然明白武皇這番心思 但依舊順應母意按著遺詔一一執行 且躬自含淚護送母親靈位回還長安 擇了黃道吉日重又開啟乾陵 將其與早已大行的高宗皇帝合葬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