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擊敗他們吧!”一邊上,白不信突然發聲。
幾個將領都是一奇。
自衛青升為大將軍以來,白不信基本不再指揮單獨的作戰,而是以輔助衛青為主了,這一回白不信居然主動要求指揮作戰,倒是少見。
衛青卻是喜動顏色。
有兩個人,如果他們說出了請求,衛青會毫不猶豫的答應:一個是陳慶之,一個是白不信。
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事不萬全不輕言,對他們而言,如果不是已經十拿九穩,不是特別的有把握,絕不會輕易發言,所以他們一出聲,此事基本可說是等於成功了。
方才,他一看左側立刻發現了辦法,所以給馬超下令時指向山岡,而馬超身經百戰,象這種地利也是一看就知,右側,衛青雖然還沒來得及想清楚該怎樣對付敵軍,但既然白不信出聲請令,那麼衛青就不必廢腦子了,這一邊已經可以算勝利了。
“白將軍領兵五萬,右側迎敵!”衛青下令。
“得令!”白不信響亮的應令。
幾個將領都興奮的看著白不信轉身往軍中策馬,他們也都想看看白不信是怎麼打這一仗的。
一會兒功夫,白不信已經起軍前行,只走了沒多久,石遷突然叫了起來:“怎麼回事!”
幾個將領都相互看著。
這可不象白不信,因為這五萬人的行軍方向,不是正對著右側之敵的當面,而是偏對面敵人的左側,這種行軍,按照日常行軍技巧來說,就是嚴重的指揮失誤,這意味著指揮官統帥部隊行軍的方向有大偏差。
只是,白不信會犯這種錯誤,會明明發現自己犯了這個錯誤也不改正,這怎麼可能。
幾個人齊齊看向衛青,卻見衛青笑眯眯的看著白不信的部隊,意甚讚許。
幾個將領都回過頭來,個個拼命思考。
很顯然,衛青是看出了白不信的計劃了,這不是白不信指揮失誤,而是有意為之,那麼,究竟是什麼計劃,幾個人都把他當成了一次實戰考試題。
五萬士兵繼續向前,雙方近至五里左右,漢軍的陣勢突然一變,兩萬士兵,以騎兵為主,從陣形中分出來,迅速向左繞去,看方向是直擊敵軍側面。
“高明!”幾個將領幾乎同時叫出聲來,他們幾乎同時反應了過來。
左面是西域聯軍,三國旗號,那就是三國聯軍,三國而兩萬人,顯然力量弱小,白不信沒有全面迎面五萬敵軍,而是將自己的五萬人偏向左側,放棄右側實力強的烏孫軍,現在又派軍側擊三國聯軍,這樣一來,就相當於以五萬人包圍攻擊二萬人,而且由於整個陣勢偏左,其實主要壓力都集中在最左側的一國軍隊上,以如此強大的力量攻擊一個弱敵,可一戰而勝,由此導致敵軍左側失敗,而敵軍左側一失敗,必然向右退卻以求得右側烏孫軍的援助,但這一退,一定會導致烏孫軍被敗兵衝擊而無法正常作戰,結果是全域性失敗。
自然,這樣做不是沒有危險,萬一左側敵軍失敗的慢或者沒有失敗,而右側烏孫軍趁機包抄,白不信會陷於包圍,但他身後還有十萬沒有動的漢軍,他完全不必害怕被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