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九年,十月。
此時的宣德帝朱瞻基,已不復當年勇武,看上去,卻是有幾分憔悴、臉色很差,黑眼圈濃郁。
他坐在龍攆之上,披著一件小毯子,任由著車轍滾動,雙眸之間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情感流露,實際上內心則是考慮下一步該如何,此番巡邊,定要襲殺一番瓦剌,敲山震虎。
此番出征巡邊的原因也非常簡單,瓦剌的脫歡殺了阿魯臺及其子碩尼堪,而阿魯臺的次子阿卜只俺請求納款以歸附明朝,
朱瞻基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個插足他國內政,將蒙古的部落再一次納入麾下的絕佳時機,便發起了這一次的巡邊,名為巡邊,意在瓦剌。
明軍抵達洗馬林之後,便要開始計劃如何突襲瓦剌。
這便是朱瞻基的想法。
這次突襲,很急。
但朱瞻基冥冥之中感覺,自己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機會了。
他見過將死之人的狀態,皇爺爺死的時候,他便在身邊,父皇把他趕去南京時,身體狀態也是日漸式微。
頂多一年,自己就要撒手人寰了。
偌大的大明帝國,將會交給自己的兒子,那個不滿十歲的娃娃手裡。
但自己已經安排好了一切,相信祁鎮,一定能夠帶領大明做大做強,走向更為輝煌的道路。
朱瞻基在心中如是想著。
塞外的風倒是刺骨,朱瞻基輕咳兩聲,憂慮至極。
“陛下!”
忽然,楊榮鏗鏘有力的聲音傳到了朱瞻基的耳畔,苦口婆心道:“我大明百姓如今安居樂業,陛下何苦頻發戰爭,使得勞民傷財呢?”
楊榮曾五次扈從出塞,對於塞外的情況還是十分了解的。
一旦這次突襲未曾對瓦剌造成什麼傷亡,那麼大明必然陷入長久的戰爭泥潭。
當年太宗皇帝五徵漠北,唯有一次斬獲頗豐,其餘四次基本上是沒什麼收穫,反而勞民傷財。
這對於文官而言,是絕對不想看看到的。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
楊榮雖然沒有意識到,但他還是下意識的想要勸阻戰爭的發生。
因為戰爭,會滋生功勳。
功勳集團向來與文官集團呈現制衡的姿態,身為文官集團的一員,楊榮自然要竭盡全力,阻止功勳集團進一步擴大的可能。
每一個文官,都想讓大明朝成為大宋朝的形狀,恢復到那種‘刑不上大夫’和‘以文抑武’的狀態。
但奈何,無論是太祖皇帝還是太宗皇帝,都是馬上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