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奪聽了馮青樹說的,連連點頭,其實他和馮青樹的感覺差不多。
這一對掛屏上的十二塊瓷片,看起來就應該是北宋汝窯瓷片,但心裡總有一種“落差感”。
這種“落差感”,並不是那種類似後世仿品的差距,而是質量上不夠硬、檔次上不夠高的感覺。
吳奪必須得聽一聽。
“馮老師, 讓我再仔細研究研究,能摸麼?”
“必須能摸啊,沒事兒,你慢慢來,不耽誤你自己的工夫就行。”
結果,聽完之後, 吳奪發現,居然真的是北宋汝窯!
只是這些碎瓷片燒製年份不一,所出自的器物自然也不同。
料想清代有人能收集到這麼多,也費了不少工夫。
為什麼是真正的汝窯瓷片,質量上卻感覺不夠硬、檔次上卻感覺不夠高呢?
吳奪自然不可能聽到原因解釋,但是,他卻聽到了一條資訊。
這條資訊,也足夠分析說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了。
這條資訊就是“供御所退之器”。
汝窯當時屬於官窯的大範疇,卻不像明清御窯廠有那麼嚴格明確的制度。
汝窯瓷器在燒成之後,是如何操作呢?
先“供御”。
就是先把產品拿出來,讓皇帝來挑選,讓宮廷來挑選。而宮廷挑選剩下的怎麼處理?應該是可以“二次銷售”的。
這些汝窯瓷片所在的當年的瓷器,就是“供御所退之器”,也就是說是宮廷挑剩下的、不要不留的瓷器。
原來如此。
其實,吳奪之前是知道的,即便是故宮裡收藏的汝窯瓷器,質量也有差別,有高有低,並不一致。
只是差別不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