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無雙> 第802章 當年御賜,今漏地攤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802章 當年御賜,今漏地攤 (1 / 3)

提及清代官窯,就不能不提唐英。

清代御窯廠,有四任“主管”最為有名,號稱四大名窯。

按照時間順序,分別是:臧應選,郎廷極,年希堯, 唐英。

臧應選是康熙官窯早中期的“主管”,郎廷極則在康熙晚期,創燒了大名鼎鼎的“郎窯紅”。

而年希堯是年羹堯的哥哥,主要是雍正時期的御窯廠“主管”;因為年羹堯的事兒,他受到過牽連;但是雍正很喜歡他,很快就沒事兒了, 而且還升官當上了內務府總管。

年希堯之後,便是唐英。

雍正六年,雍正皇帝的大動作不斷,他已經收拾了年羹堯,圈禁了隆科多;簽訂《恰克圖條約》,推行官話······

這一年,有一條看起來似乎很平淡的聖旨:

唐英,內務府員外郎銜,駐JDZ御窯廠,佐理陶務,充駐廠協理官。

唐英是半路出師,之前沒搞過瓷器,但是到了御窯廠之後,他很快和工匠們打成一片,堅持不懈掌握了瓷器的要領。

不過,他之所以最終有這麼高的成就,也和之前的兩大基礎有關,首先他是個文人,還搞過文學創作;再者他以前在內務府也搞過畫樣的, 美術功底了得。

雍正崩了,乾隆登基之時,唐英已經是個高手了。

但是乾隆依然不滿意。

如乾隆十三年,太監傳旨:此次唐英進呈瓷器仍系舊樣,為何不照所發新樣燒造進呈?將這次呈進瓷器錢糧不準報銷,著伊補賠。

吳奪曾經看到過這一條史料,當時他一看就明白了,唐英之所以進呈“舊樣”,不照“新樣”發貨,肯定是“新樣”燒廢了啊。

瓷器不比別的,前面所有的功夫,要在出窯之時才能定論;前面搞得再好,出窯完蛋,前面白乾。

而且,在瓷窯中能否成功,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有著諸多的偶然因素。

所以有些極品官窯,很可能是試燒了百次,才成了一次。

但乾隆不管這些, 就此處罰了唐英,直接罰錢,這批次瓷器的燒造成本,你自己掏腰包吧!

由此看來,唐英的成就,也和乾隆的挑剔和“壓迫式”管理有關。

唐英後來讓乾隆越來越滿意。

唐英在擔任督陶官期間,一共仿古、創新了五十七個瓷器品種!因為清代距離現在比較近,這五十七個瓷器品種,如今全都是可以印證的。

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十九,已經七十五歲的唐英,被乾隆在圓明園召見。

彼時君臣二人都明白,唐英老了,應該從督陶官的位子上下來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