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奪一看這口大龍缸,不由愣了一下子。
尺寸確實可以,直徑大概兩尺,高也差不多。
從形制來看,中規中矩,就是清代常見的瓷缸的造型。
這些都和預想的差不多,吳奪之所以愣了一下子,是因為所謂的“釉裡紅”。
確實有青花,這口缸是雲龍紋,青花是雲紋,“紅”則是龍紋和底部的海水紋。
可是,這不是釉裡紅啊!
這是礬紅!
礬紅和釉裡紅差大了。
釉裡紅是釉下彩,以銅為著色劑;礬紅,是以鐵、確切地說是以三氧化二鐵為著色劑。所以也叫“鐵紅”。
雖然礬紅常被稱為“礬紅釉”,但本質上還是可以歸屬為釉上彩。想上礬紅彩,調出釉漿之後,還是施於釉面之上。
青花釉裡紅是一次性燒成,青花礬紅卻是先燒青花器,而後上礬紅,二次入窯燒製。
別看青花礬紅比青花釉裡紅要多燒一次,但難度卻要低得多。
銅是高溫著色劑,三氧化二鐵卻是低溫著色劑,而且穩定,容易掌控。
正因為礬紅比釉裡紅燒製技術要低,所以數量要遠遠大於釉裡紅。
礬紅和釉裡紅,顏色都不是完全固定的,不過礬紅大多帶著橙紅的顏色,不如以銅為著色劑的釉裡紅純正凝厚。
釉裡紅從元代創燒,不管是明代、清代,數量都不多,精品更少。
而礬紅,數量很大,特別是清代,除了青花礬紅,還被廣泛用在了五彩、鬥彩等器物上。
礬紅在清代還出現了一些分類,比如用刷釉法的,多被稱為“抹紅”;用吹釉法的,多被稱為“珊瑚紅”。
所以,青花礬紅比青花釉裡紅的路份要低很多,市場價值上自然也相去甚遠。
青花釉裡紅,多是官窯,即便是民窯,那也是高階細路貨。
而青花礬紅,多為民間實用器。
不過,這一件青花礬紅大龍缸,算是一件精品,胎釉髮色都還不錯。
但再不錯,它也不是釉裡紅啊!
看到這口所謂的“青花釉裡紅”大龍缸,不僅吳奪愣了一下子,葛亮也皺起了眉頭。
而老田和老柴,雖然不是瓷器高手,但是區分礬紅和釉裡紅還是能做到的,老柴直接啞然失笑了。
“老哥,嫂子,這不是青花釉裡紅啊!”老田直接開口說了,“這是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