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志抬了抬手裡的電筒,“這,還真是有點兒‘燈下黑’了。”
秘藏揚州鼎“小分隊”的隊長是哪一家的代表人物,他們也理不出頭緒,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哪一家的論述中有涉及“天”“法”“道”的情況,卻可以梳理。
於是,大家又針對這一點,討論起來。
實際上,“天”“法”“道”這三點,諸子百家之中涉及到的並不少,本來是不容易梳理的一件事情。
不過現在是找出排序的情況,也算有的放矢。
······
六人在討論中,終於有了一個結果。
兵家至聖,孫武。
他的《孫子兵法》中,就有明確排序!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
道、天、地、將、法,都有具體的特定含義,又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下,所以才能排序。
只是這半球形凸起上只用了“天”“法”“道”三個字而已。
五個字的排序都有了,其中三個字當然能排。
那就應該是:道、天、法。
這個結果出來,謹慎起見,還是得再推究一番。
“如果是這樣,這個‘小分隊’的隊長還有不少成員,應該是兵家傳人。”吳奪回想了一下,“之前好像還沒遇上過。”
“看這個情況,不僅是兵家傳人,而且其中還可能有越國王族後人,還知道了這裡的秘密臨時‘避難所’。”吳大志分析,“秘藏揚州鼎這等大事,不應是臨時發現的這裡。”
“這個臨時‘避難所’,其實就是應對戰爭建造的,從這一點來看,和兵家也有關聯之處啊。”梅小梅接了一句。
權浩然微微一笑,手指三個半球形凸起,“越說越契合,這門前三個半球,我都感覺像兵營佈陣了。”
吳奪卻又看了看化肥,“化肥不喜歡,莫非和兵爭殺戮有關?”
寧霜介面道,“有可能。也有可能是因為化肥感覺太‘複雜’,它感應的‘複雜’和‘簡單’,有時候很奇怪。”
此時,吳大志眉頭微蹙,“化肥自從沒有吃上石乳,是有些奇怪,難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