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無雙> 第689章 獨山大冢,是否借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689章 獨山大冢,是否借用 (1 / 2)

對於尚未發現的越國王陵來說,越王無疆的陵墓遠不如越王勾踐的陵墓吸引力大。

同時,越王無疆的陵墓,現在的線索不夠明晰,就連越州考古部門也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而且吳大志還沒具體介紹。

所以,討論著討論著,就跑偏了,重點成了越王勾踐。

作為越國最為著名的一任國君,越王勾踐的陵墓一直沒有被發現,曾經在發現其父允常的印山王陵之時,有人懷疑勾踐陵墓也在附近,甚至同處一陵,但卻沒有結果。

還有人提出,越王勾踐曾經遷都琅琊,有可能葬在琅琊。

勾踐遷都琅琊,主要是為了經營北方,進一步稱霸中原。不過,之前琅琊還是齊國之地,後來雖然齊國拱手相讓,但琅琊畢竟不是“故里”,而且其父允常就葬在越州,勾踐葬在琅琊,也有地方說不通。

寧霜還提出了兩點史料上的記載。

一是,越王勾踐遷都琅琊之後,曾經想給其父允常遷徙陵墓——“取允常之喪,欲徙葬琅琊”。但是,因為“墓中生熛風,飛砂石以射人,人莫能入”,由此放棄。

勾踐對此還說了一句話:吾前君其不徙乎?

二是,勾踐生前,曾經在越州自己興建王陵,有名可考:“獨山大冢”。但是因為遷都琅琊,“冢不成”。這個“不成”,到底是建好了最後沒用,還是沒有完全建好,根據有限的史料不能完全確定。

不過,建好了沒用也罷,沒有完全建好也罷,越王勾踐肯定是沒有被葬在這個“獨山大冢”的。

同時,根據相關史料推測,這座“獨山大冢”即便是空的,也應該只是“閒置”,沒有被毀掉。

而勾踐之後,又有一代越王翳,再次遷都,從琅琊又到了吳。

越州,琅琊,吳,是勾踐乃至勾踐之後的越國王陵的三個關鍵地點。

他們四個人討論,也不會有啥明確結果,不過,在過程當中,彼此在史料和知識上確實也能查漏補缺。

······

兩天後的下午,吳大志、權浩然、李山抵達越州,也到山湖美墅住下了。

當天晚飯後開會。

會議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自然是關於越王無疆陵墓的線索。

吳大志鋪開了一張早就準備好的手繪地圖,結合講述。

在鹹集鎮的北郊,有一座山,名叫環水山,料想古時候應該是有水環繞的,但是現在周圍沒水了。

環水山位於一處小盆地的邊緣,小盆地的周圍都是連綿的山丘,只有環水山比較獨立,一面朝向小盆地,另一面和連綿的山丘間隔有個幾十米。

這幾十米是平地,料想古時可能就是水道區域。

這處小盆地,名叫鄰水盆地,其中最大的村子就是鄰水村。

近年來,在鄰水村及其附近,陸續發現了一些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墓葬,其中不乏貴族墓葬。

所以,有人就推測,這個環水山之中,是不是就有勾踐曾經建造的“獨山大冢”?

而勾踐肯定是沒有被葬在“獨山大冢”的,所以進一步推測,會不會是越王無疆給“借用”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