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印這東西,從出土實物來看,商代就有,所以西周初期出現玉璽,這一點並不奇怪。
至於印文,這裡頭叫“之玉”,不是“之印”“之璽”之類的,也算正常;“璽”這個字,本來就是“爾玉”,“之玉”和“之璽”,差不多一個意思。
這裡頭不太正常的是,西周初期,好像還沒有“傳國玉璽”,也就是一個玉璽從國君這兒代代往下傳;那時候基本都是私人的璽印,就算某任巴國國君有自用璽印,也不會傳下去;他去世之後,他兒子用印會自己刻一個。
出現不是代表一個人、而是代表國家權力的“傳國玉璽”,應該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在西周,哪怕是周王室,也沒聽說有什麼玉璽是一代代往下傳的。
怎麼巴子國會出現這麼一件玉璽呢?
就著這個疑問,吳奪的腦子忽而回了一下小路,“我說,會不會這並不是代代相傳的,而是這一位巴國國君,他的名字就叫‘姬傳’啊?”
“不會的。”寧霜輕聲道,“如果這個國君叫姬傳,是他的私印,前頭會加上表示國君或者爵位的名頭的。”
“噢。”吳奪點點頭,突然間的腦回路看來就是欠周全。
這時候,吳大志忽而又拿起了金盒,“底面還沒看。”
之前他們拿出金盒簡單看了看表面,沒有看底面就開啟了;而後看到玉璽,注意力都集中到玉璽上,確實一直沒看底面。
底面居然有銘文!
而且和玉璽印文是一樣的字型。
底面的銘文和其他面的紋飾不同,其他面的紋飾是鑄的,底面的銘文則是刻的。
銘文還不少,一共有二十多個字。
大致意思是,周武王姬發在首任巴子上任之前,賞賜了上佳的黃金和玉石,首任巴子就製作了這樣的金盒和玉璽。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這樣,但是大家都讀出了隱含的更深的意思。
姬發賞賜黃金和玉石,若沒有其他交待,首任巴子怎麼能“心領神會”做成金盒和玉璽?刻上了如此印文,而且以盒裝璽鄭重其事。
這哪是在簡單的賞賜?這是在交代權力掌控。我姬姓宗族子孫控制巴國,必須保證代代相傳,不能讓巴國的原住貴族奪權!
如此一來,巴國國君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傳國玉璽”,那就有來源了。
同時,這些銘文中,還包含落款,也就是誰刻的。
刻字之人,或者說讓工匠刻字的主持之人,顯然不是首任巴子,從銘文內容的敘事方式和落款方式都能看出來。
而且,從刻痕來觀察,刻字也應該晚於制盒時間;不是一般的晚,所差年份得幾百年。
落款中包含的名字是“姬弇”,而且前頭也有“子”的爵位表示,那就說明他也是一任巴國國君。
“這位‘雞眼’,作為一任巴國國君,卻把‘傳國玉璽’這麼給藏起來,說明當時的處境不大行了啊。”吳大志搞清楚刻字銘文之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