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來,眼鏡男是逛攤的,光頭男是攤主。而圍了攤子一圈的人也在議論紛紛。
吳奪走到近前,就聽到了“哥窯”二字,嗯?於是便找了個合適的位置,好好看了看眼鏡男手裡的東西。
正好眼鏡男在翻來覆去地比劃,倒是基本看全了。
這是一件洗子,不大,口徑也就是七八厘米。
這件小洗是直口直腹,平底無足,造型簡潔素雅。
青灰釉,釉水特別肥厚,垂流到足部,使得邊緣略略凸起。
釉面帶開片,開片不大不小,微微發黃。哥窯的開片一般比較細小,但看顏色呢,確實也有點兒哥窯開片金絲鐵線的味道。
同時,這個小洗還有些油膩的感覺,還帶著髒汙,不知道以前是幹什麼用的。攤主收來估計也沒仔細清洗。
此時拿著小洗的眼鏡男說是清代仿的哥窯,而且連清三代也到不了,老闆要價太貴了。
老闆也不非說是宋代哥窯,只說肯定比清代早,看明白再買,他的報價不會讓了。
吳奪就這麼看了一會兒,就知道這肯定不是清仿哥窯,比清代早是肯定的。不過不上手細瞧,他也不能準確斷代。
而圍觀的人群中,說啥的都有;也有和眼鏡男一個觀點的;也有說是清代不假、卻是清三代的東西;還有說明代的,還有說元明都有可能的。
甚至還有一個看著三十啷噹歲的年輕男子,說這很像是宋代哥窯,沒準兒是個大漏兒。
不過看他的眼神並不怎麼專注,不是攤主的托兒、就是起鬨架秧子的主兒。
攤主的此時的要價是十五萬。
這東西,要是清三代之後的仿哥窯,連一萬也到不了;同時,清三代的話,也到不了這個價兒,因為清三代仿哥窯的東西不算少。除非是御窯廠官仿,但這件明顯不是;這無關好壞,只是清三代御窯廠官仿哥窯都有明顯特徵。
如果是元明時期的仿哥窯,那就得細分了,能值幾十萬的東西也不少;但要是形制簡單,開片特徵又沒那麼出眾,十幾萬也高了。
眼鏡男最終沒有接受這個價兒。
而在他放下之後,一個看著得有六十歲的老者緊接著拿了起來。
這老者一直在旁邊聽,所以拿起來之後就開門見山,“我說老闆,這就是明代景德鎮仿哥窯的玩意兒,有一定年份,但也不算少見。我不跟你玩虛的,十五萬著實太高了,我出八萬,你覺得行就給我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