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鑑寶無雙> 第245章 吳邦佐,一隻耳(大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5章 吳邦佐,一隻耳(大碗) (2 / 5)

光頭男注意到了吳奪眼神的變化,抬手示意,“請上手。”

吳奪嗯了一聲,先是彎指輕輕彈了一下。

吳奪在銅香爐上的眼力比起玉器和瓷器來,遜色許多。不過,一些基本的東西還是清楚的。彈一下,主要是為了聽聽聲音,有助於鑑定銅質。

聲音清越,不錯。

上手,分量很足,墜手。

這銅香爐應該是紫銅為主,也肯定加過其他貴金屬,否則不會是蟹殼青色。只是以吳奪的水平,還不能精準鑑定具體有哪些。只是,蟹殼青這種顏色,最起碼含銀。

翻看底款之前,吳奪心想,不會是“大明宣德年制”的款兒吧?

那就是衝著標準的宣德爐去的。

傳奇一般的宣德爐,若是在市面兒上碰到,吳奪的第一印象,那肯定不會是真品。

不說別的,眼下,比較權威的真品,也就故宮有兩件,臺島故宮有四件。

為什麼說“比較”權威呢?因為就連這六件,還有分歧,有專家認為不是宣德三年的真品。

又要說宣德了,宣德一朝,好東西怎麼就這麼多呢?

大明宣德三年,皇帝朱瞻基指示進口了一批紅銅。紅銅和紫銅基本一個意思,大致就是指純銅。

這批純銅是從暹羅(泰國)進口的,但是朱瞻基還嫌不夠純,吩咐下去,繼續冶煉。

先是精煉六遍,耗掉了近一半銅材;但是朱瞻基依然不滿意,進一步要求:不光要去雜,還要加精。

於是,又精煉了六遍,同時加入了金、銀等十餘種名貴的金屬,這才最後備好了製造宣德爐的原材料。

這批原材料,被稱之為風磨銅。這批風磨銅,一共做出了三千件左右的銅香爐。

宣德三年做出的這三千件銅香爐,才是真正的宣德爐。

六百年過去了,傳世的宣德爐如鳳毛麟角,難得一見。不過,從明代到現在,各種仿品卻遍地開花,有高有低,有精有粗,多到隨便逛一個古玩市場,很容易就能找到“宣德爐”。

結果,吳奪翻看足底的款兒,並不是“大明宣德年制”。

而是: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

楷書,工整秀麗,俊朗雅健。

吳邦佐是什麼人呢?吳邦佐是宣德三年制造宣德爐的監工。

製造宣德爐,除了宣德皇帝高屋建瓴之外,還有兩個極為關鍵的人物。

一個,是工部侍郎吳邦佐;另一個,是御用工匠呂震。

如今,真正的宣德爐見不到,但是“吳邦佐造”的仿製品,還是能見到的。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