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吳奪一聽,立即露出了吃驚的表情。
康熙是清代皇帝年號,落個“大明康熙年制”的款兒,按說不應該是吃驚,而是應該啼笑皆非。
類似“現代工業殘次品”“摸多了不長個兒”的效果。
其實不然。
因為“大明康熙年制”的清代真品瓷器,確實是存在的,南京博物院就有一件實物,而且完全具備康熙官窯的特徵!
這是一隻青花壓手杯。
壓手杯之所以叫壓手杯,主要在於兩點,一點是大小適合把握,另一點是微微外撇的口沿在握住時正好可以壓合手緣。
這隻青花壓手杯高在五厘米,口徑不足九厘米,胎比較薄,外繪青花貫套紋。
底款則是六字楷書:大明康熙年制。
這種壓手杯一般是作為酒杯用的,同期的康熙官窯有不少壓手杯,落款都是“大清康熙年制”;這一件“大明康熙年制”,在被認定為真品的情況下,自然也會有很多推測。
這裡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
不合理的顯然是邏輯上出問題了,大部分是沒真懂這是“康熙官窯”。但即便是合理的,也不一定符合真實的情況,因為偶然因素太多。
所以,結合史實來捋一捋背景其實更好。
在景德鎮正式設定御窯廠,是從明代開始的。明代嘉靖朝之前,御窯廠官窯瓷器出廠,要經過兩次揀選,第一次是出窯後,第二次是統一運到指定地點集中再來一遍。
但凡不合格的,一律打碎。
如果像這件青花壓手杯的錯誤,出現在明代嘉靖朝之前,那麼肯定是要被敲碎的。
可是,嘉靖朝以後,御窯廠出現了問題,因為無力繼續完全承擔官窯瓷器的燒造任務,御窯廠就分了一部分產品給民窯完成。
這就是所謂的“官搭民燒”。
官搭民燒的制度在清代得以繼承,而且更加寬鬆了。
寬鬆到產品如果不合格,不僅不打碎,還可以賣到市場上去。
就因為這樣,景德鎮的瓷器市場上,經常能看到官窯的瓷器擺出來賣。史稱“官民競市”。
官搭民燒和官民競市,是“大明康熙年制”的出現的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