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平靜的邊郡生活總算是要恢復往常了啊。
直至,第四次秦國國宴的到來……
而正是這次國宴,卻令一眾六七十歲的族長家主們,才忽而意識到自己還是太年輕了……
當秦王殿下公佈日後秦國,選拔官吏將由科舉制代替察舉制,不以出身而囿,只以才學而論之後。
整個大殿之中,盡皆無言,鴉雀無聲……
眾位族長家主們正欲開口,但又忽而想起秦王殿下儒雅隨和,和藹可親的行事作風……
於是紛紛明智住口,當場用稀稀拉拉,卻又顯得異常熱鬧的掌聲以作回應。
於是在一派祥和,主賓盡歡的歡快氛圍之下,秦國科舉制正式公佈,且在國中開始推行!
但是當科舉制正式落地實施之後,趙政卻才忽而發現,威脅強迫……哦不,是用心感化這些秦川世族們同意科舉制,只不過是一切的開始而已。
真正想要將科舉制切實落地於秦國國中,卻還有太多太多的問題隨之湧現了……
……
首要問題,就是具體落實科舉制時,可供學子們進行學習、考試的場所,也就是秦國官方的學府或是學宮必須解決。
這個問題倒也還算簡單,在教化民眾,選拔官吏這等國中大事面前,太守耀飛顯得極為深明大義。
不過在秦王殿下召見約談,親切慰問之後,就主動將郡府所在地又一次騰了出來。
帶著一眾秦川官吏,搬到了不遠處更小一些的官邸之中。
這已經是繼秦王殿下上任,為秦王行宮騰挪地方之後,郡府所在地的第三次大規模搬遷了……
雖然這很無奈,但也沒有辦法。
誰讓漢陽城雖為一郡之府,一國之都,但就是這麼貧窮而又破爛呢?
以至於急迫之間,卻連處差不多大小的府邸都找不出來?
而在解決了學府的場所問題之後,趙政又面臨著緊隨而來的第二個問題。
學府中的老師從何而來啊?
須知在趙政的計劃之中,這處學府不僅承擔著為秦國選拔人才的重任,更為重要的是為秦國培養人才啊!
既然要培養人才,那就必須得有老師去教授學子才行啊!
可目下之間,卻又上哪去尋那麼多德才兼備的老師來呢?
但若是沒有老師先生,又如何去培養更多的人才為我所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