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柃也不介意照應一下。
“這,這太貴重了!”池師傅自然也明白,這小小一張方子蘊含著多麼巨大的價值。
“區區小事,不必在意。”李柃的格局已經不在這種小事,而是在道途,在生態。
不過池師傅生活在凡世間,身邊許多人,格局就是一張方子重萬金。
他還是吩咐池師傅要好生保管好此物,不要給外人知曉,哪怕子女後人,也守口如瓶,只挑選合格可靠的人傳下。
再安排周成等人照應一番,切實讓這邊也興起一方香道勢力。
此舉既是為了報償池師傅贈予他香方,習得酴醾香的因果,也是為了播撒香道種子,培養香道勢力,算是一舉多得。
李柃發現這個世界的香道還是太過薄弱了一些,民間多的是像池師傅這樣的手藝人,只可惜都是些凡人。
看來,到時候要讓尚玉仙幫忙蒐羅一下民間訊息,繼而廣為傳道,讓更多的香道勢力興旺起來。
“說到這個,也不知道金錢會那邊籌備得如何了,金錢會同樣得到了我的香方,按理說來,是要大批生產,把此物作為全新修煉資糧的。
按照金錢大道的習性,但凡有個丁點兒功效,他們就能吹到天上去,好像缺了信靈香就不得修煉,而有信靈香,就能築基結丹,長生不朽似的……”
按照李柃的猜想,如今還沒有什麼動靜,大概是還沒有摸透。
不過,按理說來,也應該快了。
一兩年不行,兩三年,三五年。
遲早能夠把香坊那一套建立起來,投產運轉。
做完這件事情,李柃便離開了此間,去往當地的坊市探訪其他東西。
他所注重的是香料市場,還有當地各種與香道相關的特產。
這個時候,李柃才發現,《萬國風物誌》當中的有些記載已經過時。
這本書並非一兩人編撰,而是綜合許多修士遊歷筆記整理而成。
大家都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如同做八股文一般,把自己的見聞和閱歷寫入其中,然後按照不同的類目編修發行。
這算得上是較為先進的共享模式,集體創作。
缺陷則是缺乏了統一的組織和權威機構主持編修,難免良莠不齊。
而且風土人情這種東西是會變的,當時某人來到某個海島的時候,見著當地民風開放,就以為當地開放,結果幾百年後再有別人去看,可能又變得保守之極。
同樣也有許多東西,古今名義不同,或者同樣的品種,名目,氣候環境稍變,功效大打折扣。
這些考究起來就困難多了,也實在沒有辦法保持隨時更新。
除非建立起自己的勢力,透過大量派遣人員外出採風,匯總這些。
修士們當然擁有神通法術,可以運用到這方面,但無論是占卜算卦,推演天機,還是以類似夢境的手段偵查人心,都得花費不少時間跟精力。
這也同樣只能專注於某一區域,無法做到全知天下。
好在李柃也不是真的想要全知全能,他只是看重此間的香道相關之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