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銀之所以有信心帶著三百人去砍一萬二兩千人,原因有三。
其一,永遠不要用天朝的統治方式去思考島國的統治集團。
天朝是皇權至上,整個天下都是皇上的,軍隊更是被中央牢牢控制著。
只要朝廷的統治力還在,天朝軍隊的戰鬥力就有基本的保證,不會發生被砍死一個總帥就全軍總潰敗,各軍爭著回老家的事件。
打敗可以,但往往是敗而不潰,退守城池,等候朝廷的戰略變化和新的統帥。
因為中央朝廷還在,所以有監軍,有統一的後勤,有各地調來的精銳,砍死一個老大就全軍跑路的事,只可能發生在皇朝末期。
但島國不一樣,從鎌倉幕府開始,武家的統治結構就是包產到戶,中下層分了田地,各顧各的。
幕府的威嚴在於分配權,武家奉公,將軍恩賞。
幕府從朝廷得到天下諸國的守護權,然後以奉公恩賞的形式授與地方有力武家,逐漸形成了地方名門,郡望,地頭,分層封建統治。
在這種分封到村口的體制下,上下之間隔著許多層關係,村頭的地侍可能只認自己的小軍閥頭子,未必認得小軍閥之上的大軍閥。
大軍閥如果遇到斬首行動被擊潰,大多數小軍閥的心態一定是跑路觀望,儲存自己的實力優先。
不管是來了斯波,還是北條,又或者是裡見繼續當老大,基層都不會有大變動,最多是罰沒一些土地,這就是分層封建的特點。
家臣的家臣不是我的家臣,老大的老大死了,幹我屁事。
來了新老大,想要徵稅勞役,還得靠基層的小軍閥小地頭,她們沒必要太拼命。
其二,房總半島裡見義堯的困境,其實和上杉謙信有點相似。更有趣的是,這兩人都自稱是關東副帥。
只是上杉謙信的關東管領是透過鎌倉鶴岡八幡宮的繼承儀式,得到了關東武家的認可。
而裡見義堯呢?只是自己窩在安房上總兩國喊一喊,沒有人把她的叫囂當真。
裡見家是安房國名門,也是內亂不斷。裡見義堯當年的處境,不比上杉謙信剛繼承家業的時候好多少。
她是向北條二代目借兵平叛,才成功穩住了裡見家的家業。
但很快,翅膀硬了的裡見義堯就和北條家反目,成了讓北條家頭疼的房總半島獨立勢力。
裡見家的實力不強,安房國的實力不足以支撐起裡見義堯的野心,在侵入上總下總兩國的攻略中,她完全控制不住地方武家。
北條家每次和裡見家交戰,都能在房總半島找到內應,裡應外合發動叛亂。
裡見義堯四處滅火的倒黴模樣,和當年武田信玄在上杉謙信身後到處教唆叛亂,讓上杉謙信疲於奔命的無奈是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