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張富庶,人均糧產能達到三石。伊賀雖有小盆地,卻是多山多林,能有兩石半就謝天謝地了。
再加上斷了與外面的聯絡,日用品價格虛高,養不起大量的村民。所以村落中,國人村民比例失調。
國人地侍一家能有四五十人。去除男人與孩子,能上陣作戰的姬武士足有十五至二十人。
這裡可不是前世的現代社會,有退休制度。姬武士要麼死在戰場,要麼死在病床。活著,就得做事。
北伊賀,餘野,南伊賀,各湊出了三支備隊。一支備隊足輕有二百人,姬武士更是高達120人。
這九支備隊加起來,姬武士的數量近一千一百人!
國人不是正統武家。正統武家的備隊,出仕都是要給職祿的,最低也要三十貫錢。
所以正統武家備隊的姬武士武藝高強,人數一般在四十到五十名。
每隊十足輕配置一到二名姬武士,其他為備隊大將馬迴,或者特殊武士駕馭鐵炮,弓矢。
而國人地侍不同。她們是作為兵糧役出戰。家中大小一起上陣,姬武士的數量就會多上許多,甚至比正統備隊多出一倍以上。
可是這些人往往是家中脊樑,如果死傷太多,一家也就滅族了。所以上陣最善順風仗,一旦事有不逮,就會觀望甚至撤退。
正統武家備隊雖然姬武士少,卻是想著奉公恩賞,死戰不退。
武家子弟繁衍生息,每年總有許多子嗣沒有地方可以出仕。要麼養在家裡,要麼各自找尋出路。
有些悽慘的,不得不以野武士甚至惡黨身份參與雜兵眾,被武家僱傭作戰,這些人往往是炮灰。
國人地侍地位是低,但至少還有塊田地做底,比起那些雜兵眾,還是好一些。
但無論國人地侍還是雜兵眾都是各家征戰的犧牲品,無一例外,鮮有依靠恩賞爬上去的幸運兒。
這就是武家社會的殘酷。
雖然手上有了一千出頭的姬武士,但伊賀眾的情況並不好。
一方面因為全家上陣,武藝高低不齊。不說逆風戰,平局消耗戰她們都會軍心浮動。
義銀此次入大和,第一戰必須大勝,速勝。才能收攏伊賀眾的軍心,提高她們忍耐消耗戰的心理閾值。
另一方面,長期被幕府幕臣盤剝,伊賀眾的底子太差。大多姬武士只有一把破刀。
別說具足齊備,連把足料的長槍都沒有。
足輕更別提了,富庶的尾張農兵都比這些叫花子足輕裝備好。
這事,義銀是真的沒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