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歸想,鄭鵬馬上說:“微臣有個想法,就是造一種運載量大、平穩又便捷的交通工具,可以方便大唐百姓出行。”
李隆基一下來了興趣,連忙問道:“新式交通工具?運載量有多大?有多平穩?”
要是別人說這種話,李隆基肯定以為他是異想天開,但說話的人是創造了很多奇蹟的鄭鵬,一切又另當別論。
鄭鵬想了想,開口說道:“載客量不好說,前期是五十至一百,速度比馬車快,平穩比轎子好。”
高力士忍不住說道:“一百人?那車得多少匹才能拉得動,人也要擠得疊羅漢吧。”
一匹馬的馬車,以健馬為標準,大約能拉四到八個人,這還需要平坦的路,由於官道不大,彎路也多,載人的馬車最多是六馬二三十人左右,再多就是馬拉得動,車也承受不了,特別是車輪,很容易斷裂,鄭鵬張口就說要拉一百人,高力士一聽就覺得不大靠譜。
就是疊羅漢,一百人所乘馬車的長度也要五丈以上吧,車不會壓垮嗎?馬能拉得動嗎?
李隆基聞言也有些疑惑地說:“鄭愛卿,就算你能造出這麼大馬車,先別說能不能拉得動,就算能拉得動,只怕官道也不允許,總不能整條官道讓要給你的巨車讓道吧。”
鄭鵬信心十足地說:“皇上,微臣打造的馬車,有異於尋常的馬車,載一百人是一個理想值,要是改良得好,就是翻倍也不是難題,這種新式馬車微臣沒打算利用官道,而是準備另建一條新路。”
《讓子彈飛》裡用馬車拉火車的鏡頭,創作靈感是來自慈禧,她第一次坐火車時,有很多無理的要求,其中一條是用馬去拉,充分體現出她的狂妄和無知,這個故事給鄭鵬一個啟示:自己建一條簡易的鐵路,鋪上鐵軌,建造火車,由於蒸汔車還沒有出現,最重要缺少橡膠,沒有橡膠很難保證氣密性,這樣一來就不能用蒸汔驅動,不過可以嘗試用馬車和人力相結合,火車外面用馬拉,裡面好像人力划船一樣,設立動力室,利用槓桿和滑輪效應,把整輛火車比作一輛特別的腳踏車,踩著它前進。
當然,也要致力研究怎麼用蒸汔驅動,就是效率低一點也沒辦法,只要能讓火車在大唐廣袤的土地上行駛,除了便利大唐百姓出行外,更能變相推動大唐科技的進步。
橡膠只有南美州才有,十八世紀才引到亞洲,以現在的航海條件,根本到達不了,鄭鵬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管怎麼樣,試試就知道。
三寶號、名士酒坊日進斗金,現在生豬用上了閹割技術,品質在改良,到時一舉把生意從貴鄉郭氏手裡奪回,簡直就是豬籠入水,現在家裡地庫裡全堆滿錢,花點出去完全沒壓力。
用後世一句引人討厭的話來說,不敗點家,有點浪費自己賺錢的才華。
“新路?”李隆基有些吃驚地說:“這可是一個大工程,鄭愛卿,你這條新路準備建在哪裡?”
本來說是官職的問題,說得好好的,突然說到新式交通工具,本來已經很跳躍了,沒想到說著說著,竟然說到要修一條新路,李隆基感到自己的思維跟不上鄭鵬。
“微臣斗膽問皇上,現在哪條官道人流量最多、路況最繁忙?”
李隆基還沒有回答,一旁的高力士已開口應道:“最繁忙的一段官道,自然是長安到東都洛陽這條路,往來的百姓、商販、驛卒很多,特別是運貨的馬車絡繹不絕,因為人和車太多堵路,經常要用衙差疏通。”
鄭鵬毫不猶豫地說:“那微臣就以長安到洛陽為試點,修一條新路。”
長安到洛陽,修一條新路,而修這條新路的目的,就是試驗一種新式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