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大有枯枝,家大有敗兒,就是名門大族,也會有人不得志。
位於太原的吉鴻王氏,就是其中不得志的名門大族。
太原王氏是七族五姓之一,據典籍記載,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人才輩出、根深蒂固,從魏晉時期就一直很顯赫,到了唐朝,人丁越發興旺,光是太原各支系的族人就逾萬人之巨。
人多了容易混淆,為了方便區分,在太原王氏下面又細分,有的以地名命令,如晉陽王氏、晉源王氏、陽曲王氏等,有的以家族當地名勝命令,例如附近有個出名的泉水,就叫清泉王氏、祖上有御賜金卷,就叫金卷王氏等。
吉鴻王氏是緣自一座名為吉鴻居的宅子。
太原最出名是北魏鎮東將軍王瓊四子;王遵業、王廣業、王延業、王季和傳承下來後裔,號稱四房王氏,吉鴻王氏正是出自長子王遵業一脈。
修建於神龍年間的吉鴻居,五進五出,紅木為欄、白玉作階,粉牆環護,綠柳周垂,垂花門樓、抄手遊廊把宅子加以串連,院中甬路相銜,山石點綴,費時十年,耗資百萬,吉鴻修好之日,整個太原的達官貴人都來道賀,很多外鄉人也特意趕來,只為能遠遠看上一眼。
可惜,時光荏苒,住房吉鴻居的子孫沒有再廷續先人的輝煌,日子過得甚至有些落魄,主要是吉鴻王氏這一系很久沒有出過能人,大多子弟文不成武不就,功名考不到,又不願放下名門大族的架子討生活,偏偏又要在外人面前保持體面,光靠田地那點產出,可以說捉襟見肘。
拿不出錢修聳,原來鮮豔的粉牆,早已駁落不堪,氣派的大門,破了只是加一塊木板訂上,瓦礫有破損的沒能更換、傢俱門窗的漆掉了也沒重新粉刷,就連體現顏面的門子,也是穿著只有六成新的衣裳。
吉鴻王氏的家主王文定,原是一個讀書人,進士出身,以太原王氏的名頭,本來很容謀一個官職,沒想到樂極生悲,在參加杏園探花宴時,因為喝酒誤事,當場得罪了一名權貴,以至自堵官途。
嘗試了幾次,可得到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官職,王文定一怒之下回太原當了一名教授族中子弟的先生,把希望放在下一代。
三個兒子都沒什麼讀書天賦,沒有一個成才,王文定傾盡所有才為考取明經的兒子王舉謀了一個小小的七品縣令,好在,孫子輩的王俊,年僅十七歲已考取了舉人,是王文定眼中振興家族的希望。
現在,王俊不僅是振興家族的希望,更能讓家族再次走向輝煌,假如王崔能順利聯婚。
吉鴻王氏有些沒落,有頭有臉的人都不願把閨女嫁到這裡,沒想到半個月前,突在有媒人帶來博陵崔源的邀請,邀請王俊到博陵相親。
跟吉鴻王氏不同,崔源可是博陵崔氏的主要話事人,號稱博陵崔氏三虎之一,在朝中擔任御史(表面職位),位高權重、人脈通天,他的意思是為待字閨中的親孫女招婿。
能跟博陵崔氏主脈聯婚,能大幅提高吉鴻王氏在族中的地位,更能借助博陵崔氏的人脈關係振興,王文定對此非常滿意,當看到綠姝的畫像後,王俊也沒異議。
畫像上的女子,天香國色,明豔動人,王俊更是當場雙眼放光。
“管家,俊兒是說今天回來的嗎?”王文定坐在前院的垂花門樓上,不時看著大門的方面。
兒子王舉回信說今天會回到的,這次王舉、王俊父子一起去博陵,就是跟崔源下聘禮、完成訂親儀式,只要成功訂了親,吉鴻王氏就有盼頭了。
管家正想說話,關閉的大門突然開啟,隱隱聽到人叫小郎君的聲音,扭頭一看,只見一行人魚貫而入,走在最前面、一臉春風得意的,正是王俊。
管家連忙招招手說:“兩位郎君,阿郎有事喚你。”
王舉和王俊看到王文定在垂花門樓上,忙一起跑到垂花門樓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