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邊收棋子,一邊慢條斯理地回答:“知道為什麼,網路上會調侃,每年春節,這裡就像是沿海城市一樣,幾乎成為一座空城?”
儘管屋子裡還開著空調,潘部長的冷汗依然滲出來了:“是因為本地人太少。”
“是啊,我們現在的人口,已經明顯偏東方。西方地廣,人少,西片邊幾大省的總人口,加起來還不夠帝都一處的。這導致資源和人力極度地不平衡,發展也是極度的不平衡。”
“都說要國家投資進行戰略轉移,但這種地域差,不是簡單的行政命令就能迅速扭轉的,還需要大量資金的誘導。這資金從哪裡來?監管部門若是能完好地執行命令,國庫不會像現在這樣疲軟。”
潘部長立刻聽懂了。很多投資商都覺得房地產很賺錢,於是都捏著銀袋子去開發房產了,於是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注目。
但大家進來是要掙錢的,而房產建築是要投錢的,在買房者意願不是很強的情況下,大家只能縮減成本,於是一層層轉包,材料錢就被壓縮了。
現在王易這麼重拳地強勢出擊,連帝都的樓盤弊端都揭露出來了,而且是現成的結果擺在那裡,他又是一個大名人,這微博立刻被人廣告,其效果怕是不亞於一次央視黃金時段的廣告,甚至還有過之。
這樣的情況下,質量不合格的樓盤開發商,必將被嚴將監管。如果有關部門處理的力度夠強勢,那需要的處罰資金,也就差不多能頂得上西部開發的所需。
如果有關部門再趁機在大浪中淘金,豎立幾個值得信任的典型,給樓市來一次徹底的洗牌,那其他那些準備流入樓市的商人們,就會考慮再進來是否值得。
樓市這邊狠剎了,國內又不是沒有其他的投資渠道,只有相關部門正確地引導一下,至少百花齊放,比單樓市飄紅,對這個國家更有利,對整個民族也更有利。
為什麼華夏國是實行土地國有,個人只擁有使用權?怕的就是一旦土地私有,會重蹈幾千年來的封建王朝的覆轍:開國初期,土地多多,越到中期,土地兼併越嚴重,基層人民的生活越困苦,待到後期,普通民眾生活不下去了,就要反抗了。
華夏國建國後,土地國有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地主的產生,避免了農民和小工商業者流離失所。但現在,商人居然又想將樓價炒起來。
哎,一棟樓的真實使用期限,也就五、六十來年,這還是那些建國初期的房產質量過硬,才能用這麼久,那麼,當樓盤質量不行時,普通工薪階層要花20至30年才能還完的房款,一旦在第十年就崩潰了,要重建了,一方面有貸款沒有還清,房產證不好搞,那就算是拆遷的置換房款,怕是也拿不到,這樣一來,吃飯怎麼解決?
一戶兩戶還好說,有關部門特事特辦,但如果這樣的情況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存在呢?
高層的著眼點,不是近兩年的發展,而應該是著眼於五年和十年。所以,上面才下定決心,必須嚴格控制樓市的價格在合理的範圍內。
潘部長聽懂了老人的意思。既然王易來了,而且背後有許家的支援,不排除也有何家的支援,那麼,就讓這位樓市打假第一人去折騰,橫豎這小子的銀行流動資金很充裕,折騰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