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玄幻魔法>龍戰野> 第一百二十六章、靈吸怪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六章、靈吸怪 (1 / 2)

張祿驟見黑影之面,不禁激靈靈打了一個冷戰。

能把張祿嚇著的事物還真不多,關鍵這迷霧本有惑人心神的效果,而那黑影正面朝向,更是一股奇特的靈氣波動直襲張祿腦海,使他險些心神大散。這股波動透射入他的內心,直接反應出來的只有兩個字:

邪惡!

其實世間本無所謂善,亦無所謂惡,那都只不過是人類主觀創造出來的概念而已,覺得與己無害甚至有益的,即名為善,感覺危險的,即名為惡。此刻也是如此,張祿瞬間便感受到了極端的危險,故此才將此黑影及其所產生出來的靈氣波動,定性為“邪惡”!

當然啦,人之以為危險,未必純出動物性本能,也可能受到文化性和集體思維的影響。打個比方來說,美往往與善相連,醜往往與惡相關,美麗的事物可能會使人不知不覺中身陷險境,醜怪之物則會使人本能地卻步——但其實美醜、善惡,乃至或平安或危險,是不能簡單畫起等號來的。

張祿心智雖堅,也難免會受到類似影響,倘若那黑影的形貌並不醜怪,甚至完全相反——比方說,不管身體如何似鬼如魅,卻有一張美女的姣好面孔——大概還不會感覺極度危險吧。然而那黑影在他面前顯露出來的,卻是如此醜惡的一副尊容——

黑影,彷彿只是一件如雲似霧的外衣,或者斗篷,在其領部現出來一具頭顱,其色深灰,如同這鋪天蓋地的濃霧一般。頭顱兩側而非上方,突出來兩塊環形硬骨,硬骨之中深陷著一雙灰白色的眼睛,彷彿只有眼白,而無瞳仁。雙眼下面,面孔正中並無鼻樑,卻延伸出一條尺多長的觸鬚來,口腔位置同樣伸出三條觸鬚,這四條觸鬚忽而盤繞,忽而張開,強烈的靈氣波動,就由此處生髮出來……

我靠這是靈吸怪麼?!

靈吸怪又名奪心魔,乃是D&D系統中著名的邪惡生物——因為智力超群,擅長施放心靈震爆法術,甚至能夠控制其它生物的心智,故名“奪心魔”;它們喜歡撕裂其它生物的頭顱,吸食腦漿,故名“靈吸怪”。

當然啦,仔細分辨起來,眼前這個黑影與傳說中的靈吸怪又不盡相同——成年靈吸怪身量頗高,面板呈淡紫色,並且手足俱全;而這個黑影則只有一米五左右,面板深灰色,罩著質量奇特的黑色長袍,不見肢體,如同幽靈一般飄浮在空中。兩者的區別,就好比張祿所見到過的“妖龍”和地球上人類幻想(或者是記憶)中的龍一般,似是而非。

靈吸怪惡名昭彰,但終究是桌遊中的角色,即便有其原型,張祿也不會當真。只是大眾對於觸手系生物似乎存在著本能的反感,而灰色也絕非能夠取悅人類感官的色彩,故此乍見之下,不禁大吃一驚,心神幾為所奪。

張祿本能地撤劍,並且倒退半步,心說難道這傢伙是我的剋星不成嗎?你瞧就連風赫然都能跟它對戰不休——之所以步步敗退,主要是感官失靈所致,若無濃霧遮蔽,風大少估計未必會處下風——怎麼老子那麼堅韌的神經,自詡不懼世間幻術,倒一見其面就險些失了心防?這比為濃霧所惑更特麼丟人啊!

細一打量對方,再一琢磨,方才釋然:赫然他瞧不遠啊,長劍舞開,那靈吸怪……不,那黑影又很難近身,自然不會正面相對啦。就好比自己問一個盲人:“如此醜怪之物,你竟然不害怕?”對方必然回答:“我又瞧不見,何醜之有,何怪之有?如何害怕?”

不過由此亦可得知,這黑影所釋放出來的靈氣波動,與籠罩天地的迷霧相同,都是透過人類的視覺來影響心智的,但凡不見其形,則自然不為所惑……

剛想到這兒,忽見那黑影四道觸鬚驟然張開,露出其間一個極其醜惡的孔竅——那是它的嘴嗎——同時從孔竅中傳出一聲尖銳的嘯叫。怎麼比喻這嘯叫聲呢?就好比用鐵叉磨刮瓷盤,用硬石擦劃玻璃,並且在此基礎上,再把那種割人臟腑的刺耳音波放大一百倍……

張祿當即覺得腦袋一暈——好吧,不僅惑人視覺,還能惑人聽覺……

怪不得本地居民若被大霧所籠罩,都說要閉上眼睛、捂住耳朵,據稱只有這樣才可避免心神紊亂。就不知道迷霧的效果是來自這黑影呢,還是黑影的效果是吸收了迷霧之力?兩者惑人的原理基本相同啊。

想到這裡,張祿當即自我封閉了視覺和聽覺——封閉視覺簡單,闔眼就成;至於封閉聽覺,常人或許必須往耳朵眼裡塞東西,張祿在真氣流轉下,卻自然能夠做到——純粹以心神照應外物,循著靈氣波動的方向,便是狠狠一劍刺去!

人有五識,以獲五感:眼識感色、耳識感聲、鼻識感聞、舌識感味、身識感觸——說白了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透過五種器官以感應外界事物。張祿並不僅僅斷絕了自己的視覺和聽覺,他乾脆連其餘三覺也都暫時封閉起來。

因為迷霧之惑人,主要是透過鼻腔,霧氣利用呼吸進入人體內,產生某種麻醉效果——所謂惑人心智,也有這方面的因素存在,因為感官變得遲鈍了,自然大腦蒐集訊息不足,就很難做出正確判斷來。張祿在濃霧匯聚之初,就本能地閉住了呼吸——以他如今的境界,閉氣一兩盞茶時間還是不難的——而既然呼吸封閉,嗅覺自然也就失去了作用。

但張祿曾經張嘴呼喚同伴,舌尖所觸,似有輕微的酥麻感覺——即便是味覺最為敏銳的美食家估計也察覺不到,但無我境高手只需專心一意,便能感知到空氣中各種細微的顆粒——當即便知,此霧有毒,能夠一定程度上麻痺人的神經。

當然啦,這點點毒素對於張祿來說是絲毫不起作用的,就連霧中隱含著惑人心智的類幻術效果,只需他拍上兩道符籙,也基本上得到了消解。但此刻與那黑影對戰,身體極細微的差異都可能影響到戰鬥結果,張祿遂乾脆封閉五感、隔絕五識,只以內心來感應周邊環境。

佛家講有“八識”,除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外,第六識即名“意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後兩個究竟是啥意思,張祿沒有系統學過佛,完全不清楚,他如今封閉五識,用以探索外部世界的,勉強可以算是這第六識——意識。

意識既是對前五識的統攝,負責對五感所得事物進行辨別,同時亦可隔離五識而自主運作。即在眼不見色、耳不聽聲、鼻不嗅聞、舌不嘗味、身不覺觸的時候,仍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感知外界各種因素。當然啦,不透過長期修行是達不到足夠效果的,普通人或許可以發現潛藏的危機——就是所謂的“直覺”、“第六感”之類——但只有修道者,才能使意識也部分替代前五感的功用。按照張祿師門(裴玄仁、安期生)的說法,這叫“以心觀照”。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