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江輝為一機部的這個新的改革方案奔跑的時候,不少人也是在討論著這個改革的內容。
“何總工,你說一機部這一次是不是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
“清單中的那些工廠,個個都連工人的工資都快要發不出來了,這種情況下他們居然想著讓人去承包這家工廠,確保工廠可以扭虧為盈,提高工人的工資和福利。”
“誰那麼大的膽子敢去承包這種工廠啊?”
唐日月端著一個搪瓷杯,跟來軸承車間視察工作的何清泉聊了起來。
“這個條件確實是苛刻了一些,不過如果條件很好的話,就沒有什麼改革的意義了。”
“如果承包工廠的人不能讓經營狀況不好的工廠扭虧為盈,不能讓工人的收入提升,那麼誰敢支援這樣子的改革方案?”
“至於經營狀況很好的廠子,更是不可能加入到這種改革物件之中。”
何清泉雖然也是一副看熱鬧的樣子,但是看問題的高度肯定是比唐日月要高一些。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自己是政策的制定者,自己會考慮哪些東西,會擔心什麼內容。
這麼一想,那麼本次政策上面的一些苛刻的條款,似乎就能夠理解了。
如果這樣子的條款之下,改革都還能取得成功,那麼絕對值得大規模的推廣。
如果失敗了,那也是一次沒有什麼損失的嘗試。
唯一的損失就是承包這個工廠的人,估計要揹負一大筆債務了。
因為承包合同裡頭可是會明確要求相關人員承諾的盈利,如果沒有達成,那麼這部分盈利的一定比例是要由承包人去揹負的。
相當於你承包這家工廠,就是承諾了會盈利。
一旦承諾沒有實現,那就要承擔一定的債務了。
雖然不是承諾盈利10萬元,到時候沒有盈利的話,這10萬元都要你負擔。
但是哪怕只是負擔10%,那也是1萬元。
1980年的1萬元,絕對可以讓無數人望而生畏,能夠壓垮無數的家庭。
這應該本次改革最大的困難點了。
許多人就算是有想法試一試,有信心試一試,但是面對這種風險,也會選擇退縮。
就像是後世的創業,家庭條件不好的人,哪怕是有許多想法,也不敢輕易的嘗試。
反過來,如果是家庭條件很好,試錯成本很高也無所謂,那就可以隨便試一試了。
很顯然,江輝就是屬於可以輕易的承擔試錯成本的少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