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久性試驗的轉速的設定值為600r/min,其偏差為±5%,環境溫度要求為20℃±15℃,擰緊力矩按圖紙的規定。”
“試驗後等試驗軸承樣品冷卻,憑手感檢查軸承的旋轉靈活性,初步判定是否有卡滯或剝落的現象。”
“然後將試驗軸承樣品拆套,破壞部分零件拆套,觀察油脂是否變色;同時清洗軸承零件,觀察軸承內部滾動體及滾道是否有剝落。”
“整個拆解調查的過程中都會保留試驗後軸承的整體照片、內外側油脂照片、清洗後外圈內外側滾道照片……”
何清泉介紹的很仔細。
他知道今天參加會議的都是技術專家,不拿出點乾貨出來,大家是沒有辦法感受到首都汽車附件廠對待新一代輪轂軸承的嚴謹態度。
而大家的反應跟何清泉預測的差不多,紛紛拿著筆在那裡記錄著資訊。
之前各個配套廠的零件準備情況如何,現在又是什麼態度,這個情況前後一對比就非常清楚。
很顯然,何清泉介紹輪轂軸承的第一項測試,就提起了大家的興趣。
“我們的第二項測試是泥水效能試驗,這個試驗的目的主要是評估輪轂軸承單元在泥水環境和一般行駛過程中密封效果的情況。”
“為了確保試驗的可重複性和標準性,我們對泥水的配比做了專門的規定。”
“泥水效能試驗中泥水的配比為水:1L,亞利桑那試驗粉塵:125g,鹽:50g。”
“其中亞利桑那試驗粉塵的標準我們準備今後在國標制定當中進行明確。”
“試驗載荷、轉速及迴圈週期我們按照測試標準中附表1執行。”
“噴水方向與水平方向夾角為45°,噴水口距離密封圈端面的距離為60mm±10mm,噴口流量為4L/min,噴水口直徑為9.5mm,噴水口數量為2個……”
雖然何清泉說的東西很枯燥,普通的人聽了估計昏昏欲睡。
不過陳奇、呂堅強、梁毅和江輝他們卻是聽得津津有味。
這種非常細緻、標準化的測試規定,是之前各個配套廠都非常薄弱的地方,許多技術人員甚至都沒有這方面的概念。
如今首都汽車附件廠不僅把這個測試標準制定出來,還規定的那麼詳細,完全可以作為一個行業模板來推廣開來。
在介紹完第二個測試專案之後,何清泉稍微停了一下,觀察了一下大家的反應,然後繼續說道:“第三項測試是密封氣密性試驗,目的是評估輪轂軸承單元在一定的壓力條件下密封效果的情況。”
“試驗條件是試驗軸承不旋轉,環境溫度要求為20℃±15℃,擰緊力矩按圖紙的規定。”
“試驗開始時,將輪轂軸承單元內圈擰緊,一側壓裝密封圈,密封圈側塗抹肥皂水或浸入水中。”
“另一側不壓裝,從沒壓裝密封圈這一側施加196kPa的氣壓,密閉10min,另一側不能漏氣。”
有標準、有資料、有過程!
何清泉的彙報,絕對是言之有物。
哪怕是還沒有去試驗現場,陳奇等人也能大概想象一下輪轂軸承測試專案的場景。
“第四項測試是凸緣旋轉彎曲疲勞試驗,試驗目的是評估輪轂軸承單元凸緣疲勞壽命的情況……”
“第五項測試是靜強度試驗,試驗目的是評估輪轂軸承單元受到較大載荷時是否會發生斷裂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