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太宗皇帝不禁喜怒無常,而且對待自己的九個皇子都很苛刻;那個皇子如果按他的黑桿秤秤重,結局好者是被奪嫡,不好者便是經受牢獄之苦或者發配到荒遠惡州客死他鄉。
趙恆不會忘記伯父的兒子趙得昭自殺身亡的慘劇,那一年趙恆11歲。
趙恆出生後得伯父趙匡胤寵愛,一段時間生活在伯父府邸之中;趙得昭在趙恆心目中十分的靚麗、和善,可就是這樣一個即將登基做皇上的堂哥卻死於非命。
趙得昭的死與父皇趙光義不無關係,趙恆當時就這麼想。
趙德昭的母親是宋太祖的原配賀夫人,趙德昭從小就聰明伶俐深得宋太祖喜愛;十二歲按照前朝慣例皇子出閣要封王。
但宋太祖考慮到弟弟趙光義早年與自己一同參與陳橋兵變,大宋建國不久又擔任開封尹;與宰相趙普同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為了照顧弟弟的情感,為了大宋的安定;宋太祖沒有給兒子封王只給一個貴州防禦使的職銜。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趙德昭年紀漸漸懂事;封爵也越來越高。
開寶六年時趙德昭被封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除了少了一個王爵,趙得昭的地位與皇叔趙光義已經無二。
趙得昭的位高權極,自然會引起趙光義的警覺;趙光義早就有奪嫡自立的野心,不會甘心自己經營多年的權力與地位被他人奪走;於是佈局謀劃害死兄長。
開寶九年宋太祖下令北伐,心腹大將都被派往太原攻打北漢;趙光義跟太監王繼恩、宮女藍采和、御醫程德玄合謀害死趙匡胤。
趙光義稱帝為了安撫人心,對宋太祖的兩個兒子繼續稱皇子;事實上趙光義對幾個侄子一直就不放心,尤其是對大侄子趙德昭。
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公元979年,宋太宗在稱帝不久就發動了對北漢的滅國戰爭。
戰爭一開始進展十分順利,趙光義似乎已經看到自己獨坐天下的願景;但事態在關鍵時刻發生了360度的大轉彎,遼軍奮起反擊,宋軍狼狽而逃;宋太宗搶得一輛驢車才撿了一條性命。
趙光義的失敗使咎由自取,用自己拳頭捅了自己的眼窩。
本來宋軍在滅掉北漢後,朝廷應該按照約定犒賞三軍勝利班師。
可是,毫無軍事經驗的宋太宗品嚐到滅亡北漢的勝利果實信心爆棚;竟下令繼續攻打遼國。
遼國和北漢根本就不在一個格次上,北漢不過盤踞山西的一個割據政權地盤小兵馬少。
遼國是卻是幅員遼闊,光騎兵就有百萬之眾;更何況遼景宗耶律賢注重漢族文化的學習和研究頗知孫子兵法,宋太宗執意北伐只能是拿雞蛋碰石頭。
果不其然,宋軍在包圍了幽州城後被遼軍的反包圍殺得落花流水;宋太宗身中箭鏃化裝成老百姓逃竄。
潰敗的宋軍聚攏起來後,將領們找不到皇帝;一些宋太祖的心腹將領就提議三軍不可一日無主,皇帝可能死在亂軍之中;趙德昭乃先帝嫡子不如就由他為三軍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