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容置疑,趙普、範質、寇準、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是名相,但獲得“聖相”之美譽的卻是李沆。
李沆是趙恆的老師,宋朝時皇子的老師叫翊善。
翊善的解釋是:輔翼人之善行。
唐朝時太子官屬有贊善大夫,北宋改為翊善於親王府置之;掌侍從講授。
北宋著名的翊善恐怕要數李沆和姚坦,李沆是襄王趙恆的翊善,姚坦是益王趙元傑的翊善。
姚坦性格強直固執,益王趙元傑曾經在府院內造作假山花費資金過百萬。
落成之日,召其賓客幕僚慶賀,宴酒共觀賞。
唯獨姚坦俯首不看,益王強迫他看,姚坦說:“見到的是血肉山啊!那裡是假山!”
益王趙元傑大驚,問其中緣故,姚坦說:“我在田舍的時候看見州縣催科,逮捕平民父子兄弟送至縣衙鞭笞遍體流血;這座假山都是農民的租稅所建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麼呢?”
當時宋太宗處也在建築假山,聽到這件事之後就停止建造把假山毀掉。
益王趙元傑稍有差錯,姚坦即詆言醜語,故王子很鄙視他。
宋太宗曾經告誡姚坦:“元傑知書達禮,亦足為賢王矣。少不中節,亦須婉辭規諷,況無大故而詆訐之,豈裨贊之道耶?”
益王身邊的人也教益王裝病而不上朝廷議事。
太宗派人去探病,可是都說病未愈;算來益王的病情已超過一個多月還未見好,太宗很是擔憂。
於是,召見益王的乳母詢問詳情;乳母回答:“益王本身無病,皆因為姚坦的管教嚴勵,益王總不可以自由活動,悶悶不樂,所以稱病。”
太宗聽了之後很生氣,說:“吾選端士,輔王為善。王不能用規諫,而又詐疾,欲使朕去正人以自便,何可得也。且王年少,必爾輩為之謀耳。”
便命人將益王拉至後苑罰打數十杖。
太宗為此事親召姚坦,對其安慰:“卿居王宮,能以正為群小所疾,大為不易。卿但如是,勿慮讒間,朕必不聽。”
宋太宗“燭光斧影”中陰鷙毒辣,可在教育子女遴選良師,對良師尊敬方面的做法還是值得稱道的。
李沆和姚坦有同樣的性格,宋太宗選定李沆為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並明確要求太子趙恆對李沆執弟子之禮。
宋真宗即位後即任命李沆為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李沆也就當上了宰相。
宋真宗繼位後,北宋正是內憂外患的時代;北有契丹遼國不斷侵擾,西有党項人的虎視眈眈,內部還有益州王均的叛亂。
面對複雜的形勢,李沆認真研究對外防禦、對內穩定之策;對工作專注到了忘我的境地。
李沆擔任宰相後,對己對人都嚴格慎重;特別不喜歡那些拍馬屁和自己套近乎的人。
曾和李沆為同事的胡旦因故被貶為坊州任團練副使,胡旦得知李沆當上了宰相後便寫了一封祝賀信;信中除了祝賀外還歷數以前宰相的不是,最後吹捧只有李沆當宰相才是眾望所歸。
李沆看了信後十分不快地說:“我難道真的有那麼優秀嗎?不過是機遇好罷了,揹著別人說人家的壞話,我是不會這樣做的!”
李沆任相期間,胡旦始終也沒有得到任何提拔重用。
李沆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規勸皇帝不能做出超越禮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