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遊軍和夜遊軍組成的陰軍聯隊,從地府出發,再次出征前往一個遙遠的目的地:鹽漠。
鹽漠距離地府的位置比漢昌市還要遠,而且方向是相反的。尤其還要帶領如此龐大的軍隊從地底穿行過去,路程至少得一個半月。這對於剛剛遠征歸來的夜遊後軍第八營來說,又是一次艱苦卓絕的行軍。
好在一路上我有柳寒相伴。每晚,兩個人就偷偷地在我的軍官營帳中幽會,上演“沉默的動作片”,使得這段行軍的日子過得倒挺銷魂。
行軍四十八天後,陰軍終於到達了鹽漠的外圍。鹽漠的上方距離地表其實很近了,只隔著一層薄薄的土層,底下又遍佈著許多大型的地下洞穴,連成一片。
由於地表上面的土壤是厚厚的鹽鹼地,又缺少地下水,導致這一帶的地下洞穴都無法耕種任何適合陰修食用的植物,也沒有什麼值錢的礦物,相當於一片地下荒漠。又因為土壤裡含鹽量高,此處便被稱為“鹽漠”。
進入鹽漠後,我們發現洞壁上、洞頂上都結出一層白白的含鹽礦物,途中也看不見任何的茂盛植物,只發現了幾株地下怪柳。那是一種低矮的灌木類植物,長出紫色的怪異細枝,但上面一片葉子也沒有,猶如從地底伸出的鬼爪,十分突兀,令人望之生畏。
鹽漠中的動物就更加稀少了,除了一些長相古怪、顏色單調的昆蟲時而會從土中鑽進鑽出外,基本上沒有大型的動物。如此荒涼的地方,自然人跡罕至,或許就因為這一點,鬼軍才會選擇在這裡建造自己的大本營。
行軍到此,日遊和夜遊兩位陰帥也更加小心,向四方廣撒斥候,不停地來回報告前方的敵情。這種做法,就是寧可被鬼軍提前發現,也極力避免再次陷入伏擊圈。
不過,一路走來一直都沒有發現哪怕一隻鬼兵。反而由於鹽漠的面積頗大,派出的斥候花了不少時間,才終於找到鬼軍的大本營:鬼城!
那是一座依谷而建的大型城池。三面封閉只留一面城牆可以進出,這倒是和地府的構造相似。而城牆的高度和厚度雖比不上鬼門關,卻完全不亞於左丘城的澤門。看來,鬼帥為了打造這座城池,也著實下了血本了。
鬼城的城頭上,遍插著上百杆黑旗,上面都繡著一個大大的“鬼”字。這是鬼軍的軍旗,簡單明瞭。除此之外,城樓的最高處還懸掛一面大大的純黑“帥”字旗。這面旗幟夜遊軍計程車兵們可不會陌生,正是鬼帥的帥旗!
既然來到了鬼軍的大本營,陰軍也不敢大意,便先在距離鬼城三里地的地方安營紮寨,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此次出征,雖是日遊、夜遊兩軍聯合出兵,兩位陰帥也都出動了,但閻羅王的命令上明確寫著由日遊元帥全權負責。而且夜遊元帥因為上次兵敗漢昌,現在在日遊面前頗有些抬不起頭來,於是在戰前會議上就乾脆閉嘴不說話,完全交由日遊元帥佈置戰術。
“此城,本帥目測甚為堅固。匆忙攻之,必不能得!”日遊元帥裝腔作勢,晃了晃他那顆又肥又圓的大腦袋,沉吟道:“諸位將校,可有何妙計否?”
攻城之計,古往今來,莫過於水攻、火攻、土攻、炮轟、奪門以及蠻不講理的“蟻附攻城”。
水攻很好理解,就是當目標城池臨近水源且地勢低窪時,便可以透過破壞河道、湖壩引水淹城。這在古代中國可謂是屢試不爽,但由於太過於霸道,有傷天和,為史書所不齒。
因為一旦引水入城,往往就會淹死全城軍民,連老百姓都得一塊兒遭殃。而且,攻佔下來的城池也基本上就成了一座廢城,除非重修河道,並等天降大旱,曬乾城內的積水。即使這樣,清理洪水帶來的厚厚淤泥也是一項超大的工程。
只是鹽漠當中本就缺水,連陰軍日常所需的飲用水都要派人從外面運進來,又去哪裡引來洪水?
火攻一般用來對付一些小城或者用木頭構建的城寨,也有直接火燒城門的。但像鬼城這種大城,城牆高,木製建築少,火攻的效果恐怕不佳。而且鬼城的那兩扇城門是用一整塊巨石建造,火燒根本就不管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