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那位長老小時候來過這兒玩耍,他們還真未必能找到這裡。
順便一提,那位長老今年已經94歲,在非洲人裡算得上是超級長壽了,現代非洲人的平均壽命也就是40歲而已。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哪個才是我們要找的那個?”傑克攤手道。
拉斐爾被他氣樂了,“傑克船長,你不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是我們問你嗎?”
傑克聳肩道:“那個老海盜只告訴我鑰匙在一座陵墓裡,又沒告訴我是哪一座。”
拉斐爾無奈,看向安布拉多,“隊長先生,你們部落中有相關的記載嗎?”
安布拉多表示愛莫能助,“那位大巫醫沒有留下任何記載,而除了他以外,沒有人活著從裡面出來過。”
他頓了頓,又道:“拉斐爾閣下,根據祖訓我們是不能進入大陵墓的,這點還請您理解。”
拉斐爾表示理解,他不是個喜歡強人所難的人。
但他們只有四個人,很明顯不可能分開,只能同時選擇一個陵墓探索。
而一旦選錯,就要承受雙倍的風險。
三人都看向拉斐爾,他才是船長,關鍵時候就該他做決定。
拉斐爾看著三人的目光壓力山大,如果是憑藉能力和智慧做決定,他反而不怕,錯了承擔責任就行了。
但這種全憑運氣的選擇,反而讓他猶豫不決。
“選斐利安人那座吧。”劉正突然開口道。
“為什麼?”拉斐爾問道。
“既然是青銅鑰匙的話,那所處的年代應該會靠後一些。發明漁網的年代應該比石器年代晚吧。”劉正解釋道。
漁網的最早發明時期,目前學界尚沒有一個準確的發現。
據《易經》記述:“古者庖羲氏(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為網罾,從佃從漁。”
又云“庖羲氏沒、神農氏作”,伏羲氏在神農氏之前,那麼他發明漁網的時代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初期以前。
雖然《易經》的記載不一定準確,青銅鑰匙也可能不是部落人類的造物,但總比完全憑運氣選的好一些。
三人接受了劉正的說法,決定先進斐利安人那座大陵墓。
斐利安人的大陵墓在沙丘的右邊,外壁由三層結構組成,最外層是黃沙,中間是岩石和泥土混合,最裡面是不同尺寸的石塊,整體上是一個半圓形。
“這個結構,怎麼有點像明清墓葬的‘寶城寶頂’。”劉正感覺有點眼熟。
當初盜墓小說風靡的時候,他也是手不釋卷,從而對古代墓葬也產生了興趣,看過一些相關的資料。
墓穴墓穴,顧名思義,一開始人們埋葬屍體的時候,就是挖個洞埋了,然後填平地面了事。
後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加上人們對死亡的認知加深,大約從殷末周初,墓穴上開始出現了封土墳頭。
春秋戰國以後,墳頭封土越來越大,特別是帝王和貴族大臣陵墓的封土,發展變化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