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央宮內並不受外界的影響,保持著溫和乾燥已經很多年,這還要多虧了楊大將軍當年的一封信,才讓百官意識到沒必要折騰自己。
趙啟年也從善如流,毫無主見地讓匠人對宮內構造進行了改善。
文武百官分列左右,待趙啟年坐到龍椅上後皆躬身行禮。
“諸位愛卿,楚地水患治理的如何了?”趙啟年在百官中環視一圈,最後將目光落向李相。
只是還未等李敬瀾說話,兵部尚書蘇佳及搶先站出,朗聲道:“稟陛下,老臣有事要奏。”
“蘇愛卿何事?”趙啟年愣了愣,卻不敢看蘇佳及,因為他總覺得蘇尚書面向太過兇狠了一些。
行事也是如此。
蘇佳及瞥了李敬瀾一眼,冷哼一聲,“臣要彈劾戶部尚書陳康。”
“彈劾?”趙啟年終還是看向蘇佳及,“陳尚書做了何事?”
“陳尚書向楊將軍借去水師調令為楚地百姓運糧,如今湘江已通,他卻依舊只讓水師留返於大江之上。
臣還聽聞陳尚書與楚國公府往來密切,水師又常常停於鄂州城外,然百姓所得之糧遠不足當運之量,臣恐陳尚書與楚國公貪汙枉法,中飽私囊。”蘇佳及聲音越來越響,在殿內迴盪不息,更顯殿內沉悶。
趙啟年的身子往後縮了縮,扯出一個笑臉答道:“蘇愛卿多慮了,陳尚書乃李相一力......”
他話還未說完,李敬瀾便打斷道:“陳尚書乃微臣頃力舉薦,其智謀品行斷然不會行如此之事,若是果真如此,臣一力擔之。”
蘇佳及冷哼一聲退到一邊,李敬瀾又道:“陛下,陳尚書已經在回京的路上,屆時讓他寫一份奏摺呈於陛下, 再由陛下定奪。”
趙啟年連忙點頭,心裡卻想著到時候再把奏摺給李相看就是。
殿內爭吵止息,趙啟年卻覺得殿內太過安靜了些,他都在想是不是百官都憋著氣,不然怎麼連殿外的風聲都能聽得清楚。
“諸位愛卿可還有事啟奏?”
他話音剛落,就見殿外突然傳來了聲音。
......
京城正門有兩伍禁軍十人看守,今日負責看守的兩伍中每伍由三名老卒與兩名新兵構成。老卒皆參與過平叛八王之戰,新兵則照例是各個家族子弟。
兩名伍長看到百官都入宮之後明顯鬆了口氣,若是出了什麼岔子他們可擔待不起,而正這麼想著的時候,就見大街盡頭出現了一人一騎。
楊啟讓胯下的健馬跑了一段便沒讓它再跑了,因為他想看看幾月來京城的變化。
只是鑽入腰間的涼風讓他的心思不在那上面,還好周圍無人,不然楊大將軍側漏的霸氣讓人看去不太好。
雖然他不會在乎就是了。
他來到城門前並未下馬,挑眉看了幾人一眼,“喲,想不到還能見到熟人。”
兩個伍長揉了揉眼睛才驚喜道:“大將軍?您怎麼來了?”
其他幾個老卒也有些激動,身體甚至止不住地顫抖。
而那幾個新兵則一臉好奇地看著楊啟,他們入禁衛時日尚短,但一直聽軍中的老卒說當年楊大將軍帶領他們這隻弱旅平叛的故事,楊大將軍威武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