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一位女讀者,她希望魏明如果有空可以去她的家鄉山東菏澤陪她喝羊肉湯。
你那是饞那口羊肉湯嗎,你分明是饞我的才華!
魏明想過把錢和票退回去,不過看到對方拍的彩色照片,漂亮的裙子,還有身後的背景,顯然不是普通家庭。
算了,收著吧,都是讀者的一片心意,他接著看下一封。
寫給詩人魏明的信裡面女讀者居多,而且都很大方。
魏明拆了十封信就看到了三個夾帶了糧票或鈔票的,說辭差不多,都是希望魏明能過去做客,這些就當是路費補助了。
至於這些讀者的心理,魏明大概也能揣度一二。
首先是《詩刊》的影響力足夠大,國內詩歌類第一刊,在詩歌愛好者群體的影響力相當於《收穫》+《人民文學》+《燕京文藝》+《當代》+……等等吧。
所以這首《理想》起碼有上百萬讀者看到了。
其次就是《理想》的質量了,能被語文課本選中的詩都沒有孬的,而且《理想》的出現順應潮流,給迷茫的青年點亮了一盞明燈,能夠獲得大眾喜愛毫不意外。
再然後就是《詩刊》對魏明的介紹,18歲,北大工作人員,說明既不是老師,也不是學生,就是一個打工人,雖然逼格低了,但更容易惹人憐愛,於是就有了這種“打賞”行為。
還有關鍵一點就是詩歌愛好者對詩人的追捧程度遠超小說愛好者對小說作家的追捧,沒見梅文化拆了一多半,一毛錢都沒拆出來,要說熱度,《理想》拍馬都比不上《鴨先知》。
詩迷這個群體對詩人那種狂熱的愛其實有點類似後世的追星族,這麼一類比,塞錢都是小意思。
比如魏明接觸過的77級中文系的查漸英和王小平,兩人就是北島的鐵桿粉絲,無償幫他宣傳《今天》雜誌還組織活動,不過跟魏明接觸久了,現在有“爬牆”的趨勢。
再說那個顧城,還有人甘願做他的小三,要三個人好好過日子呢。
“不是,明哥你信裡怎麼還有錢啊?!”彪子率先發現了這個問題。
喬楓和梅文化全都驚訝地看了過來,臥槽,真,真是錢啊!
魏明雙手合十“寫詩就那麼幾塊錢稿費,可能善良的讀者擔心我會餓死吧。”
隨後他又拆了一封,依然有錢,不多,兩塊。
這可把梅文化羨慕壞了,他趕緊加快速度,想要從自己這堆信裡拆出點錢來,也不知道他在競爭什麼,拆出來也是你明哥的啊。
就連趙德彪也加入了這場競賽,他開始拆那個不確定是寫給詩人還是小說家的信。
男人這該死的勝負欲啊!
結果他第一封就拆出了東西,然後就樂了。
“明哥,你猜這封信是誰寫的?”
“誰,燕子啊?”
“別鬧,”彪子撒了個嬌,“這封信是來自你老家衡州的,塞了5斤糧票和5塊錢,希望你能到衡州做客,參觀酒廠,再寫一篇類似《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小說,但是要把參桂養榮酒換成老白乾,哈哈哈!”
魏明也是哭笑不得,寫信這哥們兒恐怕還不知道自己是哪裡人,宣傳家鄉特產那不是義不容辭的嗎,還整這套,真以為老子是寫軟文的啊!
不過這人倒是挺有商業頭腦的,魏明重點關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