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半米長的刺刀擺在桌上,王和垚拿起刺刀,仔細打量。
和後世的 56式刺刀相比,這種卡筒式刺刀顯然更長一些,也更重一些,既可以裝在火銃上,也可以做近身搏殺。
這也是這個時代的侷限,沒有優質的鋼鐵,兵器只能向更重、更厚方面發展,以免在戰場上折斷,坐以待斃,任憑對方屠殺。
“將軍,這刺刀,真的比大刀強?”
戴梓好奇地問了出來。
刺刀套在鳥銃上,和長槍長度相差無幾,確實可以代替長槍。但說到方便性上,刀槍似乎比鳥銃帶刺刀更好。
“等軍中都配上了刺刀,長槍就會退出歷史舞臺了。”
王和垚輕聲一笑,拿起一把鳥銃,把刺刀卡在了鳥銃上。
“其一,戰場上短兵相接,我軍都是兩人一組,三人一組,相互掩護,進退靈活。你看這大刀,揮舞起來,需要的空間較大。戰場廝殺,就在一瞬間,對方一人要同時面對我軍至少兩到三人的刺刀刺殺,劣勢不言而明。”
“其二,刺槍術是在一條直線上前後運動,力臂長,作用集中在槍尖處,力量大,更加靈活。大刀劈砍的空隙太大,比起刺槍術的迅速,遠遠不及。還有就是,刺刀走直線,大刀先要揮刀,再劈下來,比直刺繁瑣。”
林三木戴梓等人,下意識紛紛點頭。
怪不得義軍的長槍兵迅猛快捷,穩準狠,原來有這麼多道理在裡面。
“將軍,軍中的火炮鳥銃不少,為什麼還要造?”
林三木好奇道。
義軍佔了杭州城,有了 300多門火炮,3000多鳥銃,火藥炮彈齊全,鎧甲也夠目前軍中將士披掛。
現在還造火炮,有那麼多的炮兵嗎?
“不是造火炮,是造更好的火炮,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的火炮。即便身上有皮甲,你是不是想換成鐵甲?”
王和垚拿起一杆火繩槍,輕輕搖了搖頭。
“這也算是鳥銃,颳風下雨便不能用,燃燒速度太慢,要是沒有刺刀,連個燒火棍都不如!”
王和垚看著戴梓:“這種銃劍,什麼時候能裝備全軍?”
他都沒有提自發火銃,以目前的工匠數量與技術,優於製造火繩槍,自發火銃是短板。
“杭州府三千多鳥銃,能用的不過千餘,其餘的都要化了重新打造。用的水力鑽床,每月能造三百多條銃管,也就是三百多火繩槍。”
戴梓似乎很痛苦的樣子:“自發火銃正在打造彈鐵,還要再試,要裝備全軍,還需時日。”
“不急,先造火繩槍,自發火銃慢慢試就是。”
王和垚寬慰道。
火繩槍的生產技術已經成熟,沒有必要急於求成。一支軍隊的戰鬥力,不可能總是依靠某些兵器方面的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