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靈智因年紀小,又忙著唸書,往日也就來過茶園兩三回,每次都跟著鍾德平,雖跟李管事打過照面,但終歸不熟。此時聽說鍾靈玉不跟他一塊,心裡怕怕的。可想起之前母親叮囑的那些話,他又不敢把那份膽怯表露出來,只得一步三回頭可憐巴巴地對鍾靈玉道:“姐,那你早些回來。這山上天黑得早,回晚了不安全。”
“好~我知道,你進去吧。”鍾靈玉重又上了馬車,讓元浩康趕著車直奔松蘿庵而去。
大西大師很少外出,平時去他那裡,他就沒有不在寺裡的,自然一找一個準。見了鍾靈玉來,大西大師笑呵呵地朝她招手:“來,過來,嚐嚐我近日炒的茶。”
大西大師之所以願意跟鍾靈玉這麼個小姑娘一塊品茶,除了覺得鍾靈玉性格討喜之外,最重要的是鍾靈玉味蕾很出眾。她天生對味道極為敏感,別人嘗不出的兩種茶葉的細微差別,她一嘗就嚐出來了,而且還能說出其中道道。對於痴迷於研究茶葉的大西大師來說,她這個天賦極度重要。
大西大師不愛虛禮,鍾靈玉便也不客氣,走過去坐了下來,接過大西大師遞過來的茶盞。
她也不急著喝,而是先放到眼前看了一下湯色,見得湯色清澈透亮,白釉的瓷杯被茶水映得呈淡淡的綠黃色;再放到鼻子下嗅了嗅,一股似蘭非蘭的香氣撲面而來,她只覺頭腦為之一清,感覺整個人都清爽了許多。直到這時,她才將茶盞放到嘴裡輕抿一口,也不急著嚥下,閉著雙唇,牙齒上下分離,讓茶水在舌尖、舌苔、舌根處來回打了個轉兒,再徐徐沿著舌頭兩側嚥下。此時,春茶茶湯那特有的鮮爽、甘醇慢慢在口腔中瀰漫開來,直沁心脾。
閉著眼仔細分辨裡面的每一道滋味,半晌,她方睜開了眼,挑眉道:“這是二、三葉所制?味道卻不遜於芽尖!大師莫非又有了新的製茶手法?”
大方大師撫著鬍鬚,哈哈大笑起來:“什麼都逃不脫你這小丫頭的嘴。”
綠茶最講究原料的細嫩。原料越細嫩,所製出來的茶葉品質越好。經過漫長的冬季,茶樹體內的養分得到充分積累,加上初春氣溫低,茶樹生長速度緩慢,此時的芽質比較好,具有苦澀味的物質相對較低,所以這時的茶葉口感香而味醇,這才有了“明前茶,貴如金”的說法。
為了追求品質,巴縣人在明前茶鮮葉的採摘上,都是隻用茶芽。茶芽十分細嫩,上面還帶著茸毛,也稱”白毫“。而這種白毫到第二、三葉漸少,第四葉時就消失不見了。所以人們用眼睛辨別茶葉的好壞,就看白毫多不多,白毫多者,其採摘的原料幼嫩,多是好茶;反之則是原料粗老,價格低廉,味道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而茶樹在這頭一茬冒出來的茶芽,不可能都極為統一的只有芽尖那一點,有著長得著急一些的,此時已冒出二、三葉了。採摘的時候又不可能細看,雙手翻飛採茶時,只會把這年新出的茶芽一起採。再在炒制之前,進行一次分揀,挑出所有芽尖,其餘二、三葉甚至四葉,都算作次等茶,雖也炒製出來,卻賣不出好價錢。
大西大師這泡茶,從鍾靈玉嚐出的味道來看,比芽尖味道稍濃郁些,還多了一丁丁的苦味。不過因為炒制的手法實在高明,這點子苦法在味蕾不如鍾靈玉那麼敏感的人喝起來,完全喝不出來——可以說,一般老茶客都喝不出。又由於它的甘醇消滋味比芽尖更甚,味道反比芽尖炒制的茶還要好。
既有明前茶的清爽甘醇,又兼雨前茶的滋味濃郁,還少了雨前茶那淡淡的苦味,再加上明前茶才剛剛採摘炒制完,茶樹還來不及冒芽,不及採第二道,故而鍾靈玉一猜一個準。
大西大師既承認,鍾靈玉便不客氣,拿過泡茶的壺來細看葉底。果然,在熱水中舒展開來的茶葉,不光有二、三葉,甚至還有第四葉!
她不由讚歎大師製茶手段的高超。
對於製茶手段高超的人來說,即便原料不大好,也能炒製出味道十分出眾的茶來;反之,原料再好,製茶手段不高明,製出來的茶不是有植物的清澀之氣,就有一股子焦糊味。
製茶方法,向來是獨家秘密,鍾靈玉雖心裡如貓撓似的很想知道,卻也不去過問——她想知道,也不過是純粹愛茶人的好奇心和探究心,並不是貪圖這款茶能製造出的經濟價值。